重返:三国现场
《重返:三国现场》
成长 86个笔记
3 梁沛之间:曹操的家族
◆ 谯县,即今安徽亳州。
◆ 曹嵩墓此前多次被盗,出土时,玉衣仅剩头部和一只鞋保存较为完好,其他部位的银缕被抽空,玉片被毁,残留的玉片均散乱在墓室中。
◆ 张角及太平道在起义之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布道传教活动,其口号“苍天乃死”在民间流传多年,厚植人心,甚至影响到了为曹氏家族墓葬砌砖的“作壁人”。
4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
◆ 所谓“四世三公”,就是连续四代人都坐到“三公”的位子上。“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他们居百官首揆,可以在皇帝身边坐而论道,地位十分尊贵。
◆ 东汉一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日常政务逐渐由尚书台负责,“三公”更像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不掌实权。尽管如此,“三公”还是拥有专属的征辟权,可以将心仪的人才征辟到自己的公府里当掾属,这成为当时许多士人仕途进阶的捷径。这些官员日后发达显贵,自然要报答“三公”的提携。因而,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这两个“四世三公”之家经过世代经营,编织了庞大的人脉网络,形成了“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景象。再加上这两大家族同时也是家传的儒学世家,这让他们在服膺儒教的东汉朝堂更显尊荣。
6 西凉骑兵:武威天马
◆ 西凉,即凉州的俗称。凉州为东汉十三州之一,辖地大致为今甘肃、宁夏,先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后迁冀县(今甘肃甘谷),曹魏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2 横渡长江:牛渚矶
◆ 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长江在经过这里时基本呈由南向北的流向,因此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习惯被称之为江东或江左(古代地图以东为左)。
◆ 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为江南名胜,吸引众多文人名士在此游览题诗。
8 万夫趑趄:剑阁
◆ 从汉中前往成都,金牛道是当时的唯一通途。据传,秦惠文王时,秦国送蜀王一头可以屙金子的神牛,蜀王征召五名大力士开山破路,从关中将金牛带往蜀中,没想到秦军尾随其后,踏着这条路一举灭了蜀国,金牛道之名由此而来。金牛道自汉中沔阳(今勉县)始,出阳平关,途经关城、剑阁、涪县、绵竹、雒县直至成都。钟会想要像当年秦惠文王那样完成灭蜀大业,非走此道不可。而剑阁,正扼守在金牛道的咽喉要冲之上。
◆ 剑阁位于龙门山脉的支脉剑门山之间,剑门山全长70多公里,最高峰海拔约1200米。山脉其中有一处出现断裂,由72座像剑一般矗立的山峰组成。两山之间出现宽约20米的豁口,其状如门,故曰剑门。
◆ 唐以后,剑阁又被称为剑门关。每逢天下大乱,必有人割据巴蜀以窥天下,剑门关则屡屡成为蜀中政权的咽喉要塞,亦屡屡沦为埋骨的战场。然而,尽管战乱纷扰,但剑门关始终保持着一个神奇的纪录,就是在冷兵器时代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克过。[插图]
◆ 昭化古城在剑门关以北,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葭萌城所在,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刘备入蜀之初在此驻扎,并以此为据点平定益州。
第三章 名城要邑
◆ 洛阳,因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洛水源出秦岭东部,循秦岭、崤山、熊耳山山间一路向东,与伊水汇合后至巩义东北汇入黄河,浇灌出了一片平整肥沃的土壤,称为伊洛盆地。它北以邙山、黄河为隔,南以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秦岭东部余脉为屏障,东西的出口极为狭窄,而腹地自成一体,进可攻,退可守,山水环绕,可谓是天赐之地。
2 建安春秋:许昌
◆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将统治中心移至河北,建立自己的“霸府”,留长史王必监守许都,许都朝廷实际上成为一个空壳。这种实际权力中心与名义权力中心相分离的局面,成为此后历代权臣篡政效仿的范例。
◆ 汉末,马腾联合韩遂等在三辅作乱,割据一方。
◆ 曹操得关中,表其为前将军、槐里侯。建安十三年,马腾接受曹操册封为卫尉,徙全家往邺城居住。后其子马超在关西反曹,曹操将马腾并其三族诛灭。
3 铜雀春深:邺城
◆ 这座城市曾为六朝古都,如今却湮没在冀豫两省交界处的田野之间,甚至连它的名字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都已显得陌生。如果不是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维护,站在这片平整的华北平原之上,你很难想象这里昔日的雄伟和辉煌。它就是邺城。
◆ 在太行山东麓有一处平原地带,这里北望燕赵,南通中原,处于南北大通道之中。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女女修之子大业被封在这里,此地遂得名为“邺”。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筑五鹿、中牟、邺、盖、牡丘以卫诸夏之地”,邺城始兴。战国初年,魏文侯以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到任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开凿十二条水渠,引漳河之水浇灌良田,一县大治,魏国遂雄踞列国之中。
◆ 曹操所建邺城,即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临漳县邺城镇发掘之邺北城遗址。
◆ 建安九年(204年)以后,曹魏的统治中心已经由许都北移至邺城,史学家称其为“霸府”。这种权臣与皇帝不同城,形式权力中心与实际权力中心相分离的特殊形态,让皇权进一步架空,为后来的汉魏禅代扫清了障碍。
◆ 从十六国到南北朝,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在邺城建都。
◆ 随着北齐为北周所灭,邺城的辉煌终于落幕。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杨坚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下令将邺城焚毁,迁其民于安阳。这座辉煌的都城被埋于黄土之下,成为永恒的历史。
◆ 邺城三台,即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座高台,位于邺城的西北角。
◆ 据文献记载,三台先后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八年(213年)、十九年(214年),南北而立,中间以浮桥相连。三台均高大巍峨,铜雀台高达十丈,金凤台、冰井台也有八丈之高。铜雀台上有屋101间,金凤台上有屋109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并设有冰室,室内有数口深达十五丈的深井,用来保存冰块、墨炭,以供居住在这里的曹氏贵戚们享用。对于三台的功能,学者们推测,一是为了供居住在这里的曹丕、曹植等曹氏贵族游览享乐,二是作为保卫邺城的军事堡垒与瞭望塔,三是为邺城进行战略物资储备,这里可能储藏了大量的粮食和军备,以备不时之需。
4 天下腰膂:襄阳
◆ 襄阳在东汉隶属南郡,位于汉水中游。从襄阳逆汉水而上,可以抵达汉中而入巴蜀,从襄阳顺汉水而下,可入长江而至江东。而从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北上,则可由陆路通往京畿之地洛阳。如此绝佳的区位优势,让襄阳在两汉迅速成为南来北往、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
◆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控制的朝廷委派宗室刘表赴荆州任职。当时荆州山头林立、盗贼横行,刘表无法前往荆州治所江陵,便“单马入宜城”,获得了荆州本土大族蒯氏、蔡氏等支持,很快就在荆州站稳脚跟。刘表将荆州治所迁到了大族云集、商业繁荣的襄阳,襄阳从此成为荆州乃至整个江汉地区的政治中心。
5 天府之土:成都
◆ 两汉三国时的成都城,相比秦城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增添了锦官城,在笮桥南岸,即今成都西较场外锦江南岸一带。锦官是主管织锦的官署,据李膺《益州记》载,锦官为蜀汉时期所置。若此说属实,锦官城应为诸葛亮所建。
6 虎踞龙盘:建业
◆ 金陵第一次进入帝王的视野是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史载,秦始皇在江乘渡江的时候,望气的方士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始皇恶之,派人在这里凿山挖渠,以破坏其地脉,并改金陵为秣陵,“秣”是喂马的草料,这是个十足的恶名。始皇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阻断金陵的王气。到了汉末乱世,汉室宗亲刘繇成为扬州牧,驻曲阿(今江苏丹阳),使薛礼屯秣陵,笮融屯县南,割据江东。孙策渡江后,首先攻下秣陵,大破薛礼、笮融等,收其余众,从而席卷江东。但孙策平定江东诸郡后,将治所置于较为繁华的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秣陵仍未得到重视。吴县位于三吴腹地,毗邻太湖,而远离长江,适合自保而不适合对外扩张。建安十三年(208年),即赤壁之战的同年,孙权将治所北迁至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之下,筑京城,后世又称铁瓮城,即今江苏镇江。但孙权在京城仅待了四年,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便徙治所于七十公里外的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向天下宣示要在这里“建帝王之大业”。
◆ 晋更建业为建邺,又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康。东晋在东吴都城的基础上扩建建康城,形成宫城、内城和外郭区环绕的三重城形式。此后宋、齐、梁、陈四朝都以建康为都城。
◆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将韩擒虎、贺若弼攻破建康,陈亡。隋文帝为破除江南王气,将建康城荡平为农田。“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自此以后,这座城市仍将在繁华与悲壮的二重奏中跌宕前行。
◆ 孙权定都建业后,在秦淮河北岸置卫队戍守石头城。由于卫队身着乌衣,此地遂名乌衣巷。东晋衣冠南渡,王、谢等高门大族都住在乌衣巷,乌衣巷遂成为豪门贵戚居住的“富人区”。
7 以武而昌:武昌
◆ 武昌,即今湖北省鄂州市,这里曾两度为东吴国都,“武昌”这一地名也寄托了孙权的勃勃雄心。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夺取江陵,擒杀关羽,孙权亲赴公安(今湖北公安)督战。刘备称帝后,孙权由公安再迁治所至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名为武昌。
◆ 武昌的地缘形势与建业颇有相似之处,它位于长江南岸,有樊水可通船只,有樊口以屯水师,西有山,南有湖,山水相依,矿藏丰富。同时,在武昌周围还有虎林、邾城等军事重镇作拱卫,尤其是位于武昌上游的夏口(今湖北武汉),恰好位于汉水入长江之处,能够同时面对长江和汉水上游两个方向的来敌,成为武昌坚实的屏障。孙权以武昌为中心打造了一套完备的中军体系,既可以就近支援荆州地区的战事,也可以快速沿江而下,策应下游。
8 淮右襟喉:合肥
◆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当赤壁火光冲天、凯歌高奏之时,孙权并不在现场。他率领着一支水师自濡须水北上,进入一片浩渺的巢湖。他的计划是,趁着曹操主力被牵制在荆州一线时,从巢湖北上,进而拿下淮南重镇寿春,像一把尖刀,直插中原腹地。如果这一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孙权将很有可能实现他兄长孙策“阴袭许都”的未竟之志。然而,当孙权在巢湖岸边走下舷梯,望见眼前一座固若金汤、旌旗林立的城堡时,他怔在了那里。这里凭空出现了一座叫合肥的坚城,彻底阻挡住孙权北上的道路。更让他无法料到的是,未来七十余年,他和他的后继者屡屡兴师动众跨江而上,却一次次地在这座城下铩羽而归。合肥,竟成了东吴永远的噩梦。
◆ 中国古代的大江大河大多呈东西流向,因而南北通行尤为不利。秦汉之时,南北水道主要有东西二途,东边是吴王夫差时期开通的邗沟,汉时称中渎水,可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但中渎水道及沿途湖泊较浅,受季节和雨量影响,时有干涸淤塞,不适宜大规模行船。西边为汉水,从夏口溯汉水可直上襄阳、樊城,但汉水水流较大,适合顺水而下而不利于溯水而上,且从樊城北上南阳、洛阳,仍需舍舟登陆。
◆ 第三条南北通途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走濡须水—巢湖而至合肥。
◆ 合肥以西的将军岭是肥水的发源地,肥水向北而行傍寿春入淮河,合肥以西又有鸡鸣山,是施水的发源地,施水东下注入巢湖。夏季河水暴涨,施水常与肥水连通,即“施合于肥”,这就是合肥之名的由来。可见,这条路连通江淮,几乎可以实现全程水路,而无论是由淮至江,还是由江至淮,合肥都是枢纽之地。
◆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
◆ 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首。
2 汉魏禅代: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 有意思的是,曹丕升坛礼毕后,对群臣说了一句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作为禅让的最大受益者,曹丕心里清楚:哪有什么禅让,那些都是披着精致谎言外衣的政治斗争罢了。巧合的是,仅仅六十年后,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发现了一大批战国古书,即后世所称的《竹书纪年》,其中赫然写着“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完全颠覆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 《受禅表碑》书体亦处于汉隶到楷书的过渡期,上承《熹平石经》,在笔法上有所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已有楷书雏形。清人杨守敬评价称:“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
5 公主之殇:西朱村曹魏墓
◆ 2024/12/09发表想法
原文:5 公主之殇:西朱村曹魏墓 中国古代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疫病频发,婴幼儿的夭折率很高,即使贵为帝王之家也概莫能外。曹操生有二十五子,人们多关注曹丕、曹彰、曹植等长大成才者,实际上,包括曹冲在内的九子都无法避免“早薨”的厄运。文帝曹丕九子中有四人都死在了父亲的前头。明帝曹叡更为不幸,所生三子尽皆早夭,最终只能从宗室里收养子于宫中,立为储君。 对曹叡打击最大的是爱女之殇。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叡之女曹淑“涉三月而夭”,曹叡悲痛不已,追谥其为平原懿公主,葬于南陵。为了表达对女儿特别的爱,曹叡做了许多逾越礼制的行为,比如在洛阳为其立庙,取母家甄氏夭折的从孙甄黄为其配冥婚,以夫人郭氏从弟郭惪承其香火,甚至还以成人之礼为其下葬,要求举朝上下都要素衣送葬,朝夕哭泣,而曹叡自己竟也亲自前往送葬。
6 书法的革新时代
◆ 从汉末而至魏晋,书法迎来了转折与革新的大时代。盛行了四百年之久的隶书走向巅峰,草、行、楷等新的书体则从隶书中脱胎并日臻成熟,一大批书法名家接踵而至。从传世的碑帖之中,我们得以感受到三国时代的文脉悠悠。
◆ 东汉末年,汉隶八分书正盛,最享有盛名的书家是蔡邕。蔡邕,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灵帝时为议郎。他博学多才,书法隶篆皆工,且好辞章、术数、天文、音律,是一位全才。
◆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联名向灵帝提案,奏请正定“六经”文字。
◆ 据如今流传的残石文字来看,字体不像出自同一人,书丹可能由蔡邕与多人合作完成。其文字是标准的八分隶书,字体方正,沉稳大气。据载,石经共刻碑46座,每碑宽约1.4米,高约3米,全部碑文约20万字。刻经工作从熹平四年一直持续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九年方完工。
◆ 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当时的朝廷为了平衡今古文经学,下诏再次刻经。此次刻经仅刻《尚书》《春秋》与部分《左传》,共35座碑(一说25座),每碑高2米,宽近1米,立于太学讲堂西侧,是为《正始石经》。
◆ 与《熹平石经》不同的是,此次刻经同时采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篆文即秦小篆,古文即秦之前所用古字,又称“蝌蚪文”。因此这一系列碑刻又叫“三体石经”。《正始石经》的书写者,有邯郸淳、卫觊、嵇康诸说,王国维等学者认为应为曹魏书法家多人书写。
◆ 《宣示表》是钟繇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显示出比较成熟的楷书体态,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 相传东晋宰相王导生前非常喜爱钟繇书法,王导东渡过江时,抛下了所有的金银细软,却不忘将《宣示表》缝藏在衣服里随身携至江南。后王导将《宣示表》送给了堂侄王羲之,王羲之又将它送给好友王修。王修死后,其母将《宣示表》真迹陪葬,该表遂不存于世。后世各帖均传刻自王羲之临写本。
◆ 碑石出土后,“蜀”“贼”“诸葛亮”等字为当地人凿去。碑阴故吏有张缉、傅芬(傅嘏)等三国著名人士。
第五章 炎汉不绝
◆ 刘备因得在民间的“好人缘”,所经之地多有关于他的遗迹遗存可寻:刘备故里涿郡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州市,今存有三义宫、楼桑村等遗迹。刘备在徐州时曾驻小沛,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西北的沛县,当地存有吕布射戟台一座,传为吕布辕门射戟为刘备解围之处。刘备当阳兵败后暂居江夏,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东湖磨山景区内存有刘备郊天坛。
2 丞相祠堂何处寻
◆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在成都郊外巡察。他发现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历经战乱,已经是一片颓圮,于是下令进行整修。在这次整修中,原本独立设置的武侯祠被废弃,诸葛亮像被移入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内,与关羽、张飞等同列于刘备像两侧。
◆ 襄阳是当时刘表统治荆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诸葛亮一家既然来依靠刘表,隐居地临近襄阳应是合理的,况且与诸葛亮日常交友的庞统、徐庶、司马徽等人也都居于襄阳一带。而当时尚未设襄阳郡,襄阳仅为南郡辖县,南阳则级别更高,为东汉第一大郡,疆域广阔,其辖区可能至汉水南岸,将位于襄阳西郊的隆中也括了进去。只是今日之南阳市区于汉末为宛县,毗邻曹操领地而远离刘表核心领地,不太可能是诸葛亮隐居之地。
◆ 为诸葛亮建庙于沔阳(今陕西勉县)。
5 子龙一身都是胆
◆ 如今北京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七十九人中,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与赵云。
2 遥想公瑾当年
◆ 江西省九江市在汉末三国为柴桑县。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在柴桑大破黄祖将邓龙。赤壁之战前,孙权驻柴桑,在此与诸葛亮会面
◆ 岳阳楼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前身是鲁肃所建阅兵楼。
3 “复活”的将军:朱然墓
◆ 在墓葬考古中,破解墓主人身份之谜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事情。然而,在两晋之前,墓志铭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出土文物缺少直接的文字信息,这就让确定墓主身份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 南朝诗人谢灵运喜好游山玩水,他发明了一种可以将前后齿自由拆卸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这样就可以脚着木屐在倾斜的山坡上行动自如。李白有诗云:“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4 江表之虎臣:丁奉墓
◆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文物时发现,其中一件骑马俑出现了单侧马镫,这将我国出土所见最早马镫的时间提前到了三国时代
◆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
◆ 。黄武五年(226年),吕岱出镇岭南,上表分交州海东四郡为广州,任刺史,此为“广州”一名之始。
5 江东世族
◆ 东吴虽政权定都建业,但经济中心是“三吴”地区(吴郡、吴兴郡、会稽郡),即今太湖平原至杭州湾一带,这也是江南自古至今的鱼米之乡。
◆ 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出身义兴周氏。周处之父周鲂在吴任鄱阳太守,曾以诈降计诱曹魏大司马曹休南下,使东吴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据《世说新语》,周处少年顽劣,为害乡里,乡里人将周处与南山猛虎、桥下恶蛟并称为“三害”,周处于是射虎斩蛟,洗心革面,为后世流传下“周处除三害”的美谈。周处在吴任东观左丞、无难督,入晋后为御史中丞,弹劾贵戚,为人所忌,在平定关中氐羌齐万年叛乱中孤军奋战,战死沙场,追赠平西将军。
7 简牍里的东吴社会
◆ 从走马楼竹简记载的信息中,我们可以读到三国时期普通百姓的许多鲜活的生活细节。比如,在走马楼吴简中,有两千多枚形状较大的木简,长50余厘米,宽2.6厘米至5.5厘米,它们的内容为东吴嘉禾五年、六年当地吏民的佃田租税券书,被称为“嘉禾吏民田家莂”。“吏民田家莂”如同现代常用的两联单,将佃农租地情况、纳税数量等数据一式两份书写,在顶端大书一个“同”字(或作为“同”字简写的几条直线),然后从中间一剖为二,一份留在官府备案,一份由租佃田地的农户保存。官府要核对时,将两份木简合在一起,核对顶端的“同”字能否合准,这也是今天“合同”一词的来历。
8 江南佛国
◆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在原址重建寺庙,取报答朱元璋、马皇后的“罔极之恩”之意,定名大报恩寺。大报恩寺核心建筑是一座九层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146盏,夜晚点燃时,几十里外可见。张岱形容其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大报恩寺塔的美名还传播到了欧洲。它被丹麦作家安徒生写进了童话《天国花园》。1856年,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之中。200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大报恩寺遗址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发掘,发现了宋代长干寺地宫,在地宫中出土的铁函里发现了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珍贵文物。
第七章 三国风物
◆ 宋人高承编撰《事物纪原》载,诸葛亮南征时,盛传蛮地多邪术,有人建议他用人的头颅来祭祀神明,“假阴兵以助之”。诸葛亮不愿滥杀生,于是用面包裹着猪肉、羊肉,制作成人头的形状代为祭祀,谓之“蛮头”,后讹称为馒头,就是现在常见的肉包子。
◆ 三国时期,各地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的差异,在饮食上也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如在河西走廊地区发现的魏晋墓画像砖中,就出现了当地人切牛羊肉、吃烧烤的场景,与现在西北地区的饮食风格几无差别。而世居东海之滨的广陵太守陈登则因为地理之便,喜食生鱼脍,即现在的生鱼片,但因为不懂得科学的食物处理方式,食入过量寄生虫,最终因此致死。
◆ 另一名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在洛阳为官,一日见秋风起,忽然想念江东的美食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索性辞官回乡,竟因此躲过了后来永嘉之乱的劫难,后人称之为“莼鲈之思”。
◆ 喝茶在三国时代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三国志·韦曜传》载,吴末帝孙皓每日举办酒宴,要求在座群臣无论酒量多少,都必须以七升为限,但韦曜酒量只有二升,孙皓对韦曜较为优待,“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出处,也是正史中首次出现饮茶的记载。
2 居所
◆ 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民间自发组成的防御性军事建筑。战乱时代,豪强大族凭借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在本地筑起坞堡,一方面防御乱兵及盗寇的劫掠,一方面在内部维持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
3 娱乐
◆ 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题记就注明事情发生在“汉末建安中”的庐江郡。而同在此时,出身庐江郡的军事将领周瑜“少精意于音乐”,每逢酒宴,只要乐师弹奏出现差错,周瑜总能察觉,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4 钱币
◆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五铢钱,取代秦半两。五铢钱上刻篆文“五铢”二字。西汉衡制24铢为1两,1铢约为0.65克,一枚西汉五铢钱重量约在3.5克至4克之间。此后,汉武帝又禁止郡国铸钱,将货币的铸造权与发行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由于重量大小适中,易于交易,自西汉以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开元通宝,五铢钱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五铢钱前后流通长达七百三十四年。
◆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鞍山朱然墓、武昌郑丑墓等东吴墓地中,多见蜀汉大钱,可知蜀汉所造虚值大钱在东吴曾大量流通,对东吴的市场体系造成了冲击。
5 刀剑
◆ 早期的骑兵没有马镫。当时骑兵并非主战兵种,功能大多是哨探、袭扰,攻击方式也以骑射为主。到了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步兵的战术逐渐成熟,这就促使骑士必须增强自己在马背上的稳定性,因此马鞍的前后鞍桥开始加高。鞍桥加高势必加大了上马的难度,从而催生了马镫的产生。
◆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了一组青釉骑士俑,其中四匹马的前鞍桥左侧下都有一个三角形的马镫,另一侧没有,而骑士的脚也没有在马镫里。可见早期的马镫只有单侧,是用来辅助上马的。长期以来,这是出土文物所见最早的马镫。直到2021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清理丁奉墓出土文物时,在出土的十六件骑马鼓吹俑中发现有一件俑左侧高桥鞍处有一个三角形结构,经专家反复确认为单侧马镫。此发现将马镫最晚出现的时间提前了三十一年,从西晋提前到三国时代。
6 印章
◆ 在考古发掘中,私印的出土往往能够成为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刘贺”印,孟津曹休墓出土“曹休”印(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
◆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友好往来始于汉魏时期。《后汉书》载,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今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1784年,这枚印章在日本北九州志贺岛出土,为蛇钮金印,印面刻“汉委(倭)奴国王”五字。这枚金印是中日两国交往最早的见证实物。
2 三国史的诞生
◆ 南朝宋时,宋文帝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援引二百多种史料,不仅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内容,还对原文和注文做了一些辨析的工作。“裴注”自此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陈寿《三国志》虽为私撰,但被后世奉为正史,跻身“二十四史”之列。《三国志》还成为后世平话、杂剧、小说等艺术形式编讲三国故事的主要素材来源。
◆ 南充是陈寿故里,万卷楼据传为陈寿治学之地。万卷楼原位于南充市果山公园一带,是在陈寿故宅基础上翻建的。
后记 现场的魅力
◆ 三国是中国人的英雄史诗,是承载着中国人忠诚与正义、理想与信念、智慧与良知的历史画卷。
◆ 历史并不遥远,三国就在我们身边。我曾经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北,沿着诸葛武侯的足迹经过德阳、广元、汉中,领略千年未变的山川形势,在武侯墓前恭敬地敬上一碗酒;我曾经临时起意买下次日一早的高铁票,从北京一路奔赴荥阳虎牢关遗址,站在“吕布点将台”上目送黄河东流去;我曾经踩在汉魏禅代一千八百周年的时间点上来到河南临颍的繁城镇,面对昔日盛况无比的受禅台聆听历史车轮转动的声音……这些“在现场”的感受与我读过的历史故事两相叠映,形成了久久回荡在心中的触动。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