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 楚汉双雄
渤海小吏
第一战 揭竿而起大泽乡:秦为什么会“崩”
◆ 贰:文字对于国家统一意味着什么
秦始皇拍板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还是李斯(这个人几乎独挑了统一后有秦一朝的始末),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以此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更为可喜的是,秦始皇不仅采用了小篆,还采用了程邈整理出来的隶书,作为并行方案。隶书的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转向笔画,这就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原型。
◆ 叁:“车同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没办法”亲切地称作“没辙”。车辙尺寸不同的问题,从微观角度讲,导致百姓在出行与生产经营上都会不方便。从宏观角度上讲,车辙的大小和国家资源的投放能力也息息相关。
◆ 伍:“天书”现世
最早,中原人民将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秦国过去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如今除了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外加周朝全被灭了,“胡”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第二战 破釜沉舟:力拔山兮气盖世
◆ 贰:章邯救火
陈胜自起义到周文打入函谷关,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与此同时,六国土地上,要造反的、要复国的,简直遍地开花。齐国的过气王族田儋在齐地复国;抗秦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在吴地造反;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在老家造反;魏国旧日公子魏咎在陈胜的扶植下成为魏王;陈胜的手下武臣打下了赵地,自立为赵王;武臣的手下韩广去攻打燕地,又被当地人拥护为燕王。总之,陈胜的起义就像一个致命病毒一样,以指数级的速度蔓延扩散。唯一不顺的是“张楚”国的二把手吴广,率领重兵攻击中原重镇荥阳,却被李斯的儿子李由堵截在了此处。荥阳,是整个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据点,吴广打不动是必然的。
◆ 叁:“张楚”为何匆匆覆灭
见识这东西,有时候真的决定命运。并不是说吃西餐连耍十几把刀叉,红酒、咖啡如数家珍就是有见识;也不是说所有的超级跑车都玩过就是有见识;也不是说世界那么大你想看一看,然后你全看了就叫有见识。见识这东西,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与融会贯通后,明白了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
◆ 肆:彼可取而代也
江东在哪儿呢?摊开地图,我们会看到,长江自鄱阳湖后突然往北走,所以九江之后的长江两岸分为东西两块,吴越之地就是江东地区。这块地区也被称为中华三条“龙脉”之一水龙的龙头,自古人杰地灵。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这是曾国藩相人的名言。
◆ 伍:项梁的成功者偏见
魏王魏咎看到援军破灭,跟章邯约定投降,勿伤百姓,随后自焚而死。其弟魏豹流亡楚国。
约降自焚,保存自家百姓。这是贵族精神!大运在时,统御万民。国祚尽时,心存百姓!
《随机漫步的傻瓜》里面有一个非常反常规的核心观点:“你认为自己获得成功是因为自己那些高明的决策,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因为随机的幸运。”
◆ 柒:“杀星”再下界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出奇制胜。什么叫“出奇制胜”呢?并非我们字面所理解的,出奇计谋,你一掐指、一抖机灵就战胜对手了。这个“奇”,实际上读“基”(ji 一声),是预备队的意思。兵法云:以正和,出奇胜。解释起来含义很广,后面在很多战役中我们会慢慢分析,先说最核心的意思:用主力军对上对手的主力军,然后在战斗的过程中发现对手的弱点,再放出自己的预备队,攻击敌人的软肋打垮敌人。一般来说,担任“正”任务的,是大规模的部队;担任“奇”的,是少量精锐部队。
◆ 捌:章邯交枪
章邯用兵不仅狡猾,还有一个为将的巨大优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都说以史为鉴,咋为鉴呢?骄、奢、淫、逸,贪、妒、怒、傲,每一项都是终生的课程。
第三战 先入关者为王上:刘邦的西行进军记
刘邦用他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有时候豁出去,是干大事的基本素质。
◆ 贰:芒砀斩白蛇
但刘邦因为自己的面相一再被人说成是贵人,也慢慢地相信了自己并不是普通人。这很重要!每个干成大事业的人,往往都有着谜之自信。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自信往往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正向肯定有关。
不论相面科不科学,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具备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梁高耸、嗓音浑厚等特征的人,总会受到特殊照顾。
◆ 叁:初识“大魔王”
任何事物上升到艺术层面,就总归有无法批量复制的地方。它需要难以捉摸的灵性,它需要天外飞仙的灵感,它需要机缘巧合的好运气。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
◆ 肆:屠城不祥
物皆恋命,不光上天好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由这个概念,再延伸一下:当我们手中有权力,有能力掌握、控制、影响别人时,多抬抬手,多给机会,多成全人家,多劝人向善,少一点斩尽杀绝,多一些忍辱包容。每个人都不容易,就当为了子孙后代,心柔软些吧。人之福,无外乎德之厚;人之祸,不过于欲难填。这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就在说这个道理。
第四战 鸿门宴:刘邦集团的内在升级
在一通心理斗争后,刘邦下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了好不容易到手的物质享受,离开了咸阳,还军灞上。这是一次被历史忽视的决定。这次决定,是刘邦最终鲤鱼化龙的最关键一步。举个例子吧,泥腿子出身的穷人乍富后,还能做到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并最终打下整个天下的,在这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古代史中只出现了两个人:亭长刘邦和赤贫无产的朱元璋。
“西汉功臣多无赖,东汉功臣多近儒”
总体而言,你会发现,基因层面的快乐是低级的,原来帮助人不仅心灵上会得到巨大的满足,对于家族长远来讲也是意义非凡。但这仍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哪怕有家族底蕴和高人领路,终其一生仍然走不出基因层面的“低级”快乐。没关系,走不出来正常,人这辈子是一场修行,哪有那么容易。
阶层的跃迁,往往是需要好几代家族底蕴做铺垫,是需要亲人熏陶,高人领路,哲人开悟的。
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在封建时代,人们能看到的最长远发展就是成功地建立一个王朝。这就需要你在最大程度上跟自己的“基因原罪”作斗争。你要远离女色,求贤纳谏,警惕小人,爱惜民力,精准判断,运筹帷幄;你要将眼光无限程度地放远,才能打败那些同是英雄豪杰的竞争者们。但走出“基因的原罪”,靠的是底蕴跟见识。像李渊和赵匡胤,先决的条件极其重要!所以,换到刘邦,这个没有底蕴和见识的农民居然一咬牙放弃了快乐成仙的享受,克制了自己本能的冲动,压住了自己五十年来形成的习气,将眼光放远,将眼界提高,还军灞上,告诉将士们,咱们还有大事要干!这就能看出此人的不凡!
刘邦入咸阳后,焦点一直被定在了著名“饭局”鸿门宴上,史书对于两件事普遍是一笔带过的。
第一件事就是刘邦抵制诱惑,还军灞上。这笔墨难描的克制极其艰难!而且,我们不仅要夸刘邦,还要夸劝谏的这二位,张良和樊哙。张良可以理解,人家在韩国世代贵族,知道干大事需要舍弃这些迷惑心智的东西,但樊哙的这个举动就太不容易了。这位大哥在起义之前,在沛县是干屠狗营生的。同样都是最底层人民,但樊哙入咸阳后不仅没有贪图享受,还劝谏主上不要痴迷于此,实在是不凡。
◆ 贰:萧相国的眼光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并应用了一套很厉害的中央控制系统。这个中央控制系统体现在哪儿呢?主要体现在它的官僚制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总管国家全面运转。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九卿”是啥呢?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章邯前岗位),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 叁:刘邦的“士”岁月
刘邦这次能够说服项伯,是因为早年的一段经历,他曾经做过“士”。
刘邦早年曾给张耳,也就是曾被困在巨鹿城里的那位,当过门客。
刘邦心中的偶像,是我们在“长平之战”末尾提到的秦国二次攻打赵国时,窃符救赵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哪怕后来他当上了皇帝,路过大梁时,依然要祭拜自己的这位偶像。这是爱得有多深。
在这段“士”的岁月里,刘邦掌握了一个关键技能和一个关键理念。这个关键技能,叫作如何“迅速与人拉近关系”。
混江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得让人们对你有好感。
这项关键技能后来帮助他在沛县时交到了很多朋友,比如前面说到的萧相国,以及今天让自己有了参加那顿关键饭局的机会。“士”岁月赋予刘邦的另一项财富,则是让他明白了怎样让别人为自己卖命。
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那项关键理念:记住别人的功劳!赏赐别人的功劳!
◆ 肆: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
自此之后,刘邦再没有给过项羽这样的机会,项羽也被无数后世史家评论为“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其实并不是。
项羽身上有很多毛病,比如说小家子气,封赏的大印在自己手中把角都快磨平了,就是舍不得给别人;比如说比较暴躁,容易冲动,一言不合就杀过去了。不过,项羽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优柔寡断。
项羽天生有种极其干脆的果决行动力!他之所以不杀刘邦,原因其实在于两点:第一,他压根儿就看不上刘邦。第二,他根本儿就没打算占领天下,至少没打算在这个岁数就马上占领。
第五战 暗度陈仓:月下追回来的“汉中对”
大军想要入蜀有三条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
这三条路,第一条,路太远;第二条,路次远,山路多;第三条,容易断。
这三条路中,又尤以褒斜道的路况最好,路又近,但就像我们刚刚说的,容易断。因为这条路最不自然,人工搭建的地方非常多,中间很多是木质结构的栈道,所以比较容易被破坏。
很多时候,你只有自己成为一个专家,才能更好地去施加领导力,你的领导力才真有实际意义。所谓领导力,含义就是两个:第一,别人认为你糊弄不过去。第二,你说话别人愿意听。
◆ 贰: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
史书描写韩信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这一点和刘邦很像。
韩信自诩是个“士”,挎着把剑,爱瞎逛荡,没有什么谋生之道,常常要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他和刘邦在某种程度上极像,都是脸皮厚的人。但他和刘邦不同的是,在他的内心,有一条中心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这个时代作为“士”的核心思想。同样是走四方,刘邦的外在包装是个“士”,但人家内在修的却是如何养“士”的“公子”课程。刘邦这辈子琢磨的都是怎么样让别人为自己死。韩信自始至终则都是拿“士”来要求自己。三岁定八十,你的内在价值思想,永远是决定你一生命运与选择的最关键依据!
还是那句话,哪怕跨领域,顶尖高手的道路往往是殊途同归的!只有顶级的万里之才,才能读得懂顶级的百万之将!
之所以萧何能读懂,项羽却不能,是因为他俩虽然都是顶级大才,但成功的途径却是不同的。项羽靠天赋,萧何与韩信则更注重“操作系统”。韩信的“兵仙”之名最响亮,实际上他被忽略的才干还有很多。他有治军纲领,有整编手段,有指挥系统。将一百个县的税收、粮饷、兵源,武装成数十万人的力量,和带领这数十万人的力量打出一百万人作战的效果。这两个技能其实是共通的,都是将错综复杂的大繁问题梳理成一提一大串的大简问题。寻常之人给他一百个县,九十九个县闹独立;给他一百万人,自相践踏死一半多。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是指韩信无论带多少兵,都能将这些人梳理成一个圆满如意的整体操作系统。这和萧何治理一个县没问题,治理一千个县也当玩是一样的。他们都不会被“大有大的难处”所难倒!
◆ 叁:改变刘邦命运的“汉中对”
韩信当初定的“三秦”的总思路其实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韩信在整军备战时,一开始派了些老弱病残去修被烧掉的褒斜道。明面上是蒙上一层迷雾,一般人肯定觉得,刘邦整军备战修栈道了,没几年哪里修得好,且等着去吧。
韩信在制定战略时进行了三路布置:曹参、樊哙,走祁山道,攻略凉州;自己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灌婴率一部,走子午道,出咸阳。韩信的思路是多路出击,用自己的优势耗死敌人。
多路出击!砸蒙章邯!随后,韩信这次自汉中出击关中,并一举拿下,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成功。
祁山道和陈仓道实际上是依托西汉水和嘉陵江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难走的秦岭山脉,韩信的运粮渠道并不艰难,可以通过一艘艘大船达成愿景。这是四百年后的河道路线。
在这中间,汉水断了,西汉水最终和嘉陵江源头汇入了今天的嘉陵江。粮草、辎重无法再通过水路直接运送到祁山道和陈仓道了。
韩信出汉中最有价值的是,“出汉时限论”和“申军备战制”以及“四面出击法”。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打仗前,要将自己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打分,你大比分领先就是庙算胜,庙算胜才能赢。庙算都没戏,这仗趁早别打!
◆ 肆:还定“三秦”
章邯跟司马欣通气,告诉他要小心,主力要顶住子午谷,刘邦有可能从这路出来。除了子午谷,剩下出秦岭的四条道路都归章邯管控。章邯面对着凉州的祁山道和关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除了烧了的褒斜道外,那三路都需要布防。
于是,章邯留了少量兵堵住可能性最低的傥骆道,开始将其余部队调往祁山道和陈仓道。
◆ 贰:刘邦挺进彭城
但他的最大弱点暴露了出来:缺乏战略眼光!他并不明白自己打这仗是为了什么!拿破仑说过:“胜利的时刻往往潜伏着最大的危险。”这算是自我反省的金句。成功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当有人想要挑战你的权力时,你的敌意会加深,态度会更加激动,结果往往就是不知进退。有一句千古流传的概念: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 贰:蒲津渡的押注
所谓兵法之“虚实”,是什么意思呢?总体上的宗旨是:你无法面面俱到,对手也无法面面俱到。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实),去攻打别人的劣势(虚)。如何掩盖好自己的劣势,让别人不敢下手或无从下手。《孙子兵法》中有一段话是:“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晋、陕间的交通要道主要有三条: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
◆ 叁:井陉道
实际上,在绝境下,人被吓跑的可能性会更大。
第八战 拉锯荥阳:东奔西走的“霸王”
《权力的 48 条法则》中说到“化敌为友”这个权力要点时,浓缩在人性中的是:要利用人们憎恨失去的心理弱点。人们的心理预期,永远是希望从朋友那里得到,害怕在敌人那里失去。
我们应该在刚刚开始和人交往的时候慢热一点。因为交朋友这件事是需要时间考验的。甚至在刚刚开始交往时,冷一点更好。因为这样,后面的热烈才会起到作用,才会让人感到如春天般的温暖。如果你一上来就热烈如骄阳,基本上是交不到太持久的好朋友的。因为人家从你这儿感觉不到爱了嘛!综上所述,就是四个字:先抑后扬!
◆ 叁:间谍对于国家的成本有多高?
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作者将这种不会算账的思维概括成了四个人性之难:第一,大钱花习惯了,不知不觉;小钱都是预算外的,所以刺眼,容易心疼。第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总认为凭什么?你值这个价吗?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让别人占便宜了。第三,我怎么知道这钱给他会起作用呢?万一这钱白给了呢?第四,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见兔子坚决不撒鹰!这四种心理坑了古往今来的很多大人物,因为上述思想对于“大男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成本陷阱。
◆ 陆:对峙广武涧
在不断地勾勒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通过不断深入的考证挖掘,我对刘邦的感触也越来越复杂。他的成功确实实至名归。因为他这个人永远对事不对人。郦食其在献计分封六国时差点害惨他后,只在看到他时大骂了一句,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与迁怒。因为他知道郦食其之前提过很多正确的意见,谁还没个出错的时候。张良也不是万试万灵,当年在汉中,他的建议可是在汉中好好打地基,将来再盖大高楼。任何事情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该怎么用,他还是会怎么用;说的有道理,他还是会听;错了,他再迅速改正。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楚汉争霸阶段,其实拼到最后就是刘邦靠着他的对事不对人,拼赢了各方面天资都远超于他的却对人不对事的项羽。
第九战 会战垓下:“兵仙”与“霸王”的巅峰对决
最后,蒯通说出了那句千百年来劝人做决定时最有杀伤力的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可以同贫贱,不可同富贵。人心难测,祸患生于多欲。
“成功难而失败易,时机难得而失去容易,足下三思。”
一个“士”终其一生所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你懂我、用我,我最终也值得你拥有。
◆ 贰:“兵仙”与“霸王”的巅峰对决
天道好轮回。四百年后,有一个人以此次汉王挥鞭赶项羽为重要论据,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讽刺性时政论文。这篇论文以极高超的笔法和论证,从信心跟内部着手,彻底瓦解了一个政权。这种文学作品对于一个政权精神上的攻坚瓦解,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比较巧的是,这个政权是老刘家最后可怜的希望。这个人叫谯周,写的文章叫《仇国论》。这篇文章是后来邓艾能够率领一万多叫花子,完成史上最神奇入川灭蜀的最关键原因。历史是极具对称之美的,太美了!
◆ 叁:“霸王”自刎乌江边
秦末楚汉整场大剧,主线就是项羽百战百胜后的力竭而亡。
“今天我决意死战于此,绝不生还,愿与诸君痛痛快快地打这最后一战,一战破围,二战斩将,三战夺旗,愿与诸君连胜三战,让大家知道,此乃上天亡我,非战之罪!”
项羽手指山坡下旌旗晃动的汉军,从容言道:“我领一队先行,首先为诸君斩将。”然后,项羽远指东方吩咐道:“看清,那里有三块高地,你等三队由另外三个方向驰入敌阵,突围后分别抵达三处高地,等候我的到来。”部署完毕,项羽一声高呼,率领二十八骑从四个方向突入汉军军阵。
四队骑将会合,清点人数,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将。项羽大笑道:“今日之战,如何?”二十六名骑将同时下马,跪拜齐声道:“如大王所言!”
灌婴是汉军第一骑将,率五千大军却对仅仅二十余骑的项羽束手无策。这个以一己之力摧毁强秦国祚的男人,真的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如今窘迫到率领二十八人作战,仍如千军万马一般。
项羽谢绝渡江后,令部下将战马放生,二十五人背靠乌江列阵,以必死之心,静候最终一战。汉军至,血战乌江岸。项羽杀数百人,群雄无计可施。血战中的项羽看到一位汉军,喊道:“来者可是吕马童?”吕马童不敢直视项羽。项羽喊道:“我这颗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成全给你吧!”说罢,项羽拔剑自刎。传奇的“西楚霸王”,谁也杀不死的万人之敌,终结在了自己手中。英雄谢幕,三十一岁。
楚汉争霸与三国鼎立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中最璀璨的两颗珍珠,经久而不衰。这两个时期中的所有有头脸的人物、经典故事,几乎人所共知!
忍无可忍时,我们会想到“揭竿而起”;提到天命神授,你会忆起被斩于芒砀的那条白蛇;声东击西、抖机灵的时候,你会微微一笑,咱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不准的凶险邀请你时,你会想,“这别再是鸿门宴吧”;被逼入绝路之时,你会大吼一声“既已背水,何不奋力一战”;在你孤注一掷搏命时,脑海里大概只有四个字,“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