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翦商

翦商 : 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96304/

◆ 代序我们陌生的形象

周灭商后,人祭被周人消除,但周人并未 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极端宗教行为 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 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

◆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升级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才有了农业和定居生活,不再像野生动物 一样四处流动觅食。这是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的变化。

◆ 第二章 大禹治水真相稻与龙

二里头出土过犀 牛和鳄鱼的骨头,可见当时华北的气候比现代更湿热。至于为何水稻 比水牛先传播到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 第三章二里头青铜铸造王权

《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共有471年。।新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前 后相承,距今约为3850—3520年,恰好和古史中的夏朝基本吻合。

二里头遗址已发现的青铜器约有200件,包括容器、兵器、乐器、礼仪性饰品和工具等。 其中青铜容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组青铜礼器,除一件鼎外,主要为 仿造陶器制作而成的酒器。

到后来的商朝、西周以至春秋,最基本 的农具还是石器。石制农具和工具被完全取代,要到冶铁技术已经普 及的战国。

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都是常用的词,但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对等。 青铜器从未完全淘汰石器,它更多体现的是上层人生活的改变,就像 古人发明文字后,社会上的多数人仍是文盲。社会的发展水平往往是 被占人口少数的精英阶层代表的。但我们不能因其数量少而低估青铜, 正是它铸造了华夏的最初文明和第一王朝。

学术界以往对“文明”的界定比较严格,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 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

近些年,有学者提出了更宽泛的标准,认为只要有大型城邑,或 者叫“复杂社会”,就可以称之为“文明”。它的原理是,大量人群 聚集在一起生活,会形成相对复杂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分层,这种组织 协作能力是人群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这种标准,距今5000— 4900年前的良渚古国也可以称为“良渚文明”

二里头以往的一千多年里,从长江中游、江浙到华北,众多古国 兴起又解体。到三期时,二里头也进入了古国盛极而衰的节点:统 治者豪奢营建,底层人群极度贫困,劳役无休,对立情绪终将引爆。 恰在此时,成熟的青铜技术让二里头得以续命,社会上层继续维持 其统治。

二期 显贵墓葬中没有兵器,显示阶级矛盾还不激烈;三期墓葬却多次发现 铜戈和铜钺,说明上层社会武装程度明显提高,及时发展了镇压底层 社会的能力。

单纯的铜是红铜,熔点较高,熔化后流动性很差,难以铸造成大 件或精细的物品。而且,纯铜质地较软,用途有限。要降低熔点、提 高铜熔液的流动性,需要加入锡或铅;要提高铜的硬度,则需要加铅。

◆ 第五章商族来源之谜

商王朝建立之前(学者称之为“先商”),商族人究竟生活在哪里,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对此,考古学一直没有答案。发掘工作只能显示, 有一群形象模糊、落后的人居然攻灭青铜王朝夏-二里头,建立了商朝。

从神话传 说时代到春秋再到今天,中国唯一没有变过的地名,可能就是商丘了。

◆ 第六章早商仓城奇观

早商的奇迹更多,它在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创造的成就, 其后一千年都难以再现。那是一种几乎抵达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气象。 比如,它拥有地跨千里的遥远殖民城邑,有规模庞大到脱离当时人口 总量和经济水平的大型仓储设施。可以这么说,在早期青铜时代,早商堪称一场“现代化”奇迹。

早商阶段,商朝的扩张极为迅猛。就连上千里外的长江边(今 武汉市郊黄陂区),都出现了一座繁荣的城堡盘龙城;而在中原地区, 商人城邑更是星星点点。

◆ 第七章人祭繁荣与宗教改革运动

总的来说,商朝开国百年,王室开始大量杀人献祭,从而在偃师 和郑州商城的宫殿区形成密集的人祭遗存。而一旦王室献祭的人口数 量远超民间祭祀活动,则标志着人祭成为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

总之,从新石器晚期到商代,人祭是比较普遍的文化形态;这方 面的特例,是长江中游地区。

◆ 第十四章西土拉锯战老牛坡

商朝通过设立城邑或侯国管理外地和边疆,本质上,这是一种分 封建国的制度。后来的西周也同样实行封建制,但不同的是,商朝的 城邑或侯国很重视商文化的独特性,与土著人群泾渭分明,很难出现 文化和民族融合现象。当然,对于商朝来说,湖北盘龙城是特例,也 是一个教训。

商人军队消灭姜姓周族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 区。然后,武丁王册封了一名王族显贵统治周原,在甲骨文里,他被 称为“周侯”。注意,这是商人建立的周原侯国。

再到几代人之后,商朝授予周文王的封号则是“周方伯”。6伯是 异族酋长,商朝是不会给异族头领“侯”的称号的。

武丁死后,他的儿子祖庚和祖甲相继为王。《史记•殷本纪》记载, 祖甲“淫乱,殷复衰”,周侯之国遂被废弃。自此,商人势力撤出关 中西部,这里彻底萧条,连青铜器也很少被发现。但商人还是固守住了关中东部的老牛坡,在这里,武丁王新册封了一位商人贵族,他就 是《史记》和《封神演义》里鼎鼎大名的崇侯虎。

崇国-老牛坡后期的安定繁荣,和商人招降了一支北方山地部族 有关,这便是周文王祖父一代的姬姓周族。他们被安置在土著和商 朝反复拉锯的周原地区,而改变上古华夏文明历程的大转折,也自 此开启O

◆ 第十五章周族的起源史诗与考古

到商代,山西和陕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称为“羌丁羌的甲骨文 写作7,羊头人身,说明畜牧业在其生活里占重要地位。但这些人仍 然有农业经济,并未变成完全依靠牲畜的游牧人。商朝灭亡后,周人 和羌人学习商的文字,把羌人的族姓写作为“姜”——女性的羌人。

在商人的甲骨卜辞里,没有戎和狄。周人说的戎,是地域和文化 与周族比较接近,但略微“野蛮落后” 一点的族群。最明显的是,戎 人也有族姓,比如姬姓和姜姓,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他们和周人有渊源。 实际上,在商人看来,周与戎区别不大,都属于广义的羌人。而在周人眼里,狄则是个更野蛮的族群。春秋之前的文献,几乎 没有关于狄人的记录。春秋的狄人,族姓是“隗二而商代甲骨卜辞 中有“鬼方”,也许他们之间有些关系。

脱离姜姓有邰氏部族的生活圈后,后稷的后人 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族姓一一姬,以表示他们和姜姓群体的血缘关 系已经足够遥远,可以通婚了。这就是后来建立周王朝的姬周族。

自始祖后稷以来,周族一直有谨小慎微的自我保护意识。周是小 族群,生长在羌人为主的大环境里;自命姬姓,以显示自己和羌人不同; 未参与西土族群抵制商朝的战争,而是躲进山地,远离冲突。他们知道, 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在陕北山地,周人宁静地生活了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代人。直到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一代,周族才和强大的商王朝建立了联系。 从此,周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剧变。

◆ 第十六章成为商朝爪牙去周原

西晋时期,有人盗掘战国魏王墓,挖出了很多竹简,当时的学者释读和整理 了这些竹简,定名为《竹书纪年》,但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此书失传,只有 被唐宋著作引用过的一些句子保留了下来。

◆ 第十八章《易经》里的猎俘与献俘

自迁居周原,周族始为商朝的附庸族邦,代价则是捕猎周边山地 的羌人献给商朝充当人牲。商与周的这种关系,从古公亶父晚年开始,历经季历和周昌两 代人,甚至可能持续到灭商之前的周武王初年。同期的商朝,则经 历武乙、文丁、帝乙(小乙)和帝辛(商纣)四代商王,跨度超过 五十年。

◆ 第二十章 翦商与《易经》的世界观

卦爻辞纷繁杂乱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周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 通过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 是可以改变的。尤为重要的是,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

唐代给《周易》做注的孔颖达说,最早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后来 有人(不知道是谁)把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可以涵盖各种“天地变化, 人事吉凶”;再后来,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来解释每个爻和卦的 吉凶含义

甲骨文的这些刻辞不太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基本不涉及 事物的因果关系:先是给诸神献祭并询问问题;然后,诸神的回答就 会传递到甲骨的烫纹上;最后,占卜者将其解读出来。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 占卜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 误读了神的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 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 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

文王在对自己认知 的各种事件进行排列和重组,用不同的卦象(阴阳爻组合)来检验它 们的吉凶,以便总结出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运行规律。

◆ 第二十一章 殷都民间的人祭

在殷商晚期,商王能够在整个王朝范围内调集 的兵力大约有十余万。

◆ 第二十二章纣王的东南战争

这次南征,跨越上千里,历时近一年。路上,经常见到野生水牛 (兄),纣王一路都在捕猎。卜辞记载,最多的一次猎获了二十多头。

在甲 骨文中,“史”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字,写作弋,造型是手拿着一支笔, 上面是一张嘴,象征用笔把口头指令记录下来。

◆ 第二十三章姜太公与周方伯

先说知名度最高的“姜太公”,也就是姜尚。这是战国以后的人 给他的称呼。姜是族姓,代表广义的族群,说明他是羌人。不过,按 当时西土的习惯,族姓只能用于称呼女子,不能用于男子,所以“六经” 里不会有姜尚、姬昌、姬发和姬旦等称呼。但在战国后,这些礼俗就 被忘掉了。

姜尚,又叫吕尚,属于羌人中的一个吕氏部族。同一个族姓之内, 会有许多个氏(氏族、部族),氏才是称呼男人用的,比如周文王家族, 周就是他们的氏。

文王说,“我家先君太公(文王祖父亶父)在世的时候,一直 盼望可以有你这样的人振兴周邦”,所以,称吕尚为“太公望”,所谓“吾 太公望子久矣”。这里的“太公”并非指吕尚,而是文王的祖父,只 是后世将错就错,衍生出“姜太公”以及知名度较低的“吕望”这样 的称呼。

又据说,文王和武王都尊吕尚为师,所以他又被称为“师尚父”。 在没有户籍制度的时代,经历复杂且身份切换多的人,通常名字也多, 吕尚就是如此。

周文王和吕尚的关系,很可能就是从伯邑考和邑姜的相识开始的。 伯邑考是纣王的御者,平时住在王宫内,而往西南方散步,穿过占卜 师居住区(现代的小屯村)就是屠宰场,很可能某一女子正在捡拾骨头, 偶然遇见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像西土来客的年轻贵人(和她父亲的身世 类似),然后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有学者认为,纣王把人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 统的一种结盟(兼人祭)仪式,这次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应当 是册封周昌为“周方伯”典礼的程序之一。

史书中未见(应该也不会)记载周昌父子分食伯邑考时的心情。 不过在后世,有著名的典故“周公吐哺”流传千古。所谓“周公吐哺”, 说的就是周公旦经常会吐出正在吃的饭食。已经遗忘了真实的商朝 是怎样的后世人却对此进行了合理化解释,说是周公忙于招纳贤人 所致。”但事实很可能是因被迫吃掉长兄的肉酱,周公留下了严重的 心理阴影。而且,不只是周公旦,武王周发此后也一直受到噩梦的困扰, “自夜不寐”。至于文王周昌,则把心史写在了《易经》里。

无论怎样,伯邑考被献祭,对于他的父亲和弟弟们来说,是一次 极为惊悚的经历,但纣王显然对此深表满意:周方伯家族为商朝的先 祖诸神贡献了祭品,还和献祭者一起吃下祭肉,一定会获得先王诸神 的福佑。换句话说,在纣王看来,周邦正在从蒙昧走向开化,在商朝 的天地秩序里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

在西周初年,殷都被周公强行废弃,周公同时分封了一个弟弟(康叔周封) 建立卫国,管理商朝故地,卫国的都城建在朝歌,致后人误以为朝歌就是殷都。

◆ 第二十四章西土之人

尤其,吕尚和文王又是亲家,女儿邑姜现在是武王周发的夫人, 对于商周更替来说,这桩婚姻意义重大。也正因此,周人对此事的沉 默就更值得玩味。

◆ 第二十五章牧野鹰扬

《史 记•殷本纪》载,微子(纣王庶出的弟弟)数谏纣王不听后,就逃命 躲藏了起来;尔后,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 纣又囚之”。在古史中,这些人都是商朝的忠良之臣,但以商朝当时 的形势看,很可能这其中曾有人试图发动宫廷政变,推翻纣王。

综上,商纣末年,殷都贵族们已经处于一种难以置信的恐怖之中, 因为即便在以鬼神血祭为常态的商文化里,也少有纣王这种热衷用显贵 献祭的做法。可能这才是商朝失控和灭亡的直接原因,周人的威胁原本 不值一提。

武王的阵前讲话虽信心十足,但此时正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他发 起此次远征的前提,应该是有殷都内部联络人的密约:一旦两军对阵, 联络人将趁乱除掉纣王以扭转战局,然后推选一位各方都能接受的新 商王人选。

但商军阵列却突然自行解体,变成了互相砍杀的人群。或许是看 到周军义无反顾的冲锋,商军中的密谋者终于鼓起勇气,倒戈杀向纣 王中军。接着,西土联军全部投入了混战。

当淡淡的阳光穿透晨雾洒向原野间的纵横尸骸,近六百年的商王 朝已经终结。太公则在那个黎明变成一只鹰盘旋在牧野上空,而积云 散去的清晨,自此被周人称作“清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 经•大雅•大明》)

那么,武王的这次祭祀是一次复仇的特例,还是常态化地接受了 商朝的人祭宗教?从《逸周书》记载的武王表现看,很可能是后者。 文王创制关于上帝的宗教原理,周公探索关于“德”的理论创新,但 武王却与他们不同,他没有父亲的创新能力,也从未真正信服弟弟的 理论,所以只能沿用强大的商朝宗教传统。换句话说,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 第二十六章周公新时代

辅政期间,周公平定了叛乱,还实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巩固新 生的周王朝,比如,拆解商人社会,分封周人诸侯,等等。其中,有 一项非常重要但后世已经完全忘却的举措,就是废止商朝的人祭文化。

周公对上帝的观念也很值得讨论。和兄长武王谈话时,周公频频 谈到上帝,因为武王无法摆脱对上帝的信仰却又对上帝是否保佑自己 缺乏信心。但武王死后,周公和周人的谈话中就较少出现上帝了,必 要时多用含糊的“天”来代指上帝。

到下半年,新洛邑基本完成,官方名称为“成周”。有人说,这 名字可能寓意周朝的成就,也可能和成王的尊号有关。与之相对,镐 京(丰镐)被称为“宗周”,因为资历更老一些。岐下的周原则单称 为“周”,是最古老和狭义的周地。

此后,周公和召公对少年成王又有几番关于王朝兴衰的说教。和 以往不太一样的是,二人的论说里新增了一个“小民”概念,指的是 构成王朝主体的普通农夫和贵族封邑里的农奴。按照周公和召公新发 展的理论,王应当关注小民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让贵族) 虐待和过度剥夺他们,小民才是王永远获得天命眷顾的基础,所谓:“欲 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此后,洛邑(洛阳)一直是西周 王朝管理东方的军政中心,其主体是殷商移民,可以组建规模很大的 军队。西周王朝前期,在洛阳可以调动的兵力是“殷八师”,也叫“成 周八师”,每个师兵力数千人;与此相对,在宗周镐京,周人为主的 兵力是“西六师”。

商人的血祭宗教是被周公终结 的,但周公所做的远不止于此,他还要抹杀关于它的记忆,防止它死 灰复燃。17而忘却是比禁止更根本的解决方式。为此,首先必须毁灭殷都, 拆分商人族群,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其次,自古公亶父以来,周人 曾经为商朝捕猎羌俘,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也应当被永久埋葬;再次, 长兄伯邑考在殷都死于献祭,他的父亲和弟弟们还参与并分享了肉食, 这段惨痛的经历也必须被遗忘。

所以本书猜测,周公很可能曾派人检查过商朝的甲骨档案,并 销毁了和周有关的一切内容,包括档案库在内的宫殿区也被焚毁和 掩埋,即使三千年后有些甲骨被零星发现,也根本找不到涉及周的 任何内容。不仅如此,以周公为首的周朝上层还要重构新版本的历史:夏人、 商人和周人没有什么区别,从来不存在人祭行为,王朝的更替只是因 为末代君王的德行缺陷。在周公的诰命里,他一遍遍地重复这套新版 的历史解释,终于成为西周官方定论。

周公 长子的鲁国和太公吕尚长子的齐国

成王亲政第五年,第二次东夷战争结束后,成王和母后东返,途 中经过成周洛阳小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有一位贵族曾获得成王 的接见,之后更是专门制作了一件青铜尊,这就是因“宅兹中国”的 铭文而著称于后世的“何尊”。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 一词的最 早记录,它在当时的意思是“中原之地”。22

伴随着周人大分封运动的,是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融合。由此,新 的华夏族逐渐成形。这和周人传统的“同姓不婚”(族外婚)习俗有直接关系。周人 的“姓”是区别种族血缘的概念,它承认不同的族群血缘有区别,但 又认为各族群是平等的,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互相通婚。

新兴的周文化,是西土周族传统文化和商文化的融合:一,它继 承了商人的文字体系,但部分语言习惯来自周族;二,它继承了商人 的“上帝”观念,但又逐渐将其淡化为含义模糊的“天”;三,它严 厉禁止商人的人祭宗教,拉远人和神界的距离,拒绝诸神直接干预人 间事务;四,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了 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 第二十七章诸神远去之后

以上是殷商遗民在西周初年保留人殉的情况,总体特征仍是减少, 到西周中后期几乎完全消失。不过,和基于原始宗教向神奉献的人祭与人奠基不同,用人殉葬 是一种更为个人化的思维,富贵者希望把妻妾和奴婢带到彼岸世界继 续侍奉自己,所以人殉在古代一直不绝如缕,直到清代。7只是稍为 幸运的是,后世的人殉规模已经远不如商代。

这几次人祭事件显示,在春秋中晚期,人祭活动曾在官方层面有 过局部复活。其中,宋为商人之后,楚是南蛮,其复兴人祭或尚可理 解,而鲁国国君(包括季氏)乃是周公后人,复活人祭实在颇不寻常。

商文 明并非只有人祭宗教,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质,比如,创造汉字和基于 汉文数字的运算体系,完善夏人的青铜技术,引进西来的家马和马拉 战车,都对后来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此外,商人还探索了古 中国的诸多地域,甚至研究过人骨的各种利用方式,但随着商朝覆亡, 这种探索精神和技术狂热也消失了,或者沦为被上层社会漠视的末流 小技,在其后的三千年里一直未能复兴。即便作为商王室传人的宋国, 也未能保留这些特质。商文明很复杂,有着残酷、奔放、奇幻和科技理性等诸多层面, 以及那些我们已经无法认知的部分。只是早在三千年前,它们就已经 被彻底忘却。

◆ 尾声周公到孔子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两千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 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 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 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 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 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 我否定与重生。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 控,成为一个“异类”。

后世人对周公的认识,有事功和制度文化两方面:事功,主要是 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为西周王朝奠定开局;制度文化,主 要是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西周的政体,包括诸侯列国分封格局和 贵族等级制度。在考古发现商朝的遗址与人祭文化之前,人们对周公 的理解只能达到这种程度。

但事实上,周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消灭商人的人祭宗教,以及与之 配套的弱肉强食的宗教价值体系。他不仅阻止了周人模仿和继承这种 宗教文化,也在殷商遗民和东夷族群中根除了它。尤其关键的是,周 公还抹除了与商朝人祭有关的记忆,甚至也隐藏了自己禁绝人祭行为 的种种举措。这是为防止人祭宗教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也是为掩 盖周人曾为商朝捕俘人牲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周公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历史 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

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这 一切文本成果汇总起来,形成盖棺定论的“六经”经典,传递给后世: 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如此,再无其他。

可以说,“六经”是截至孔子时代的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世界社 会历史知识的总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了 解商周及更早时代的几乎唯一信息源。换句话说,“六经”决定了华 夏新文明独有的内核与特质,是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

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 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 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 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

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 释与复原。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