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 秦并天下
◆ 壹自春秋来到战国
社会生产力是咋升级的?耕作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升级成为推动整个时代向前走的关键突破点。先来说耕作技术。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当时世界农业史上最划时代的种植技术——垄耕种植法。
不要认为这没有什么,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才意识到,原来粮食还可以这样种。从0到1也许就存在一层窗户纸,但捅破它也许要等上千年。
但到了春秋后期,我们的技术升级了。工匠们加高了炉身,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有了重大提高。鼓风技术和燃烧强度也被强化,气压开始增大,气体穿透能力进一步增强。冶铁的温度因此发生了重大突破,生铁在一千一百五十摄氏度至一千三百摄氏度的状态下被冶炼了出来。不要小瞧上调了的三百摄氏度,有的时候九十分到一百分的差距完全是数量级级别的。它标志着炼出的铁出炉时是液态的,而且可以浇注成型。
◆ 贰分家前夜晋国六卿
瞅瞅,这才是求人办事时的教科书级案例。一般来说,求人办事时该咋张嘴呢?你得有利益吧。要不人家凭啥帮你?你得有威胁吧。你要不帮我,你会有啥损失,我会咋报复你,得吓唬他吧?你得有可行性吧。你要嚷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人家准给你轰出来。我们如果打算说服别人,谈任何事都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方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只要帮他算明白了,你不用玩命劝他,最好也甭提什么交情,那样你反而容易受伤害。
◆ 第二战 马陵之战战略方向错误导致的魏盛转衰
战士们呼唤好做熟、易吸收的“快餐”。那么在那个时代,士兵们都吃啥呢?小米为王。小米是真真正正的五谷之王,这个古老的农作物活跃了上千年,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生根发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小米在古代被叫作“粟”或“稷”,五谷之一(另外四谷是稻、黍、麦、菽,用现在叫法就是大米、黄米、小麦、豆子)。
豫西通道从今天的华山、潼关向东,一条线经过洛阳,一直走到成皋(虎牢关),才进入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豫东平原
豫北通道由今天的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蒲坂津,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穿过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间的狭长走廊,进入河内平原。豫西通道是黄河以南联通东西的最主要交通线,豫北通道是东西跨越太行山脉的最省力途径。
◆ 贰兵家必争之地
被秦岭、黄河拱卫的关中平原,被称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个关隘,你把这四个关守住了,谁也进不来。它们分别是: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
◆ 肆魏盛转衰的关键性之战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 第三战 商鞅变法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了
但公孙鞅却在征求意见会后,私下给秦孝公打了一针强心剂。 下面的谈话值得我们背下来,将来肯定用得到。 他是这么说的: 就寻常人而言,他们的能力只能看到眼下的事儿,面对伟大的突破时,他们一上来不可能热心投入。(先是说明庸人们的眼界有局限。) 他们会有闲言碎语,他们会冷嘲热讽。可是等丰硕成果显现后,他们又会欢天喜地地第一个冲上去“摘桃”。(人性丑陋,人们的意见是不值得当回事的。) 真正品格高贵的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绝不会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牛人自己得有主意。)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受益,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痛打旧势力的脸。) 普通人只习惯于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专家们的建议往往局限性很大,这两种人,让他们在具体职位上处理刻板事务是上选,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大政方针。(庸人懒惰,书生误国。) 平凡人实践执行,贤明人变法改革,智慧人指出方向。(您智慧,我贤明,剩下都一帮完蛋玩意儿。)
◆ 肆张仪诈楚
秦国自商鞅骗魏开始,到张仪诈楚巩固,随后一代代拳头大、胳膊粗,蔑视一切规则与信义的打法配套成熟后,华夏大地上过去一个唾沫一个钉的信义至上的风气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尔虞我诈和无毒不丈夫。当强者开始变得功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时,市场上必然会迅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普遍模仿。
◆ 陆诸子百家
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四位大圣贤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墨子和苏格拉底上场。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接棒。东西方的诸多大牛们几乎都在这段时间开宗立派,开始了被人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顶礼膜拜。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是伟大的三百年。这个时代,也被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这是个很准确的形容。更为神奇的是,这帮思想的伟大丰碑几乎都诞生在一个神奇的纬度区域——北纬三十度。这条线几乎就是神秘的代名词。从金字塔到百慕大,还有沉没的大西洲,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更主要的是,在文化上,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那三大古国并不大,但串在一块儿真挺不容易的),它诞生了最灿烂的思想与文化。
总结起来,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儒家的“五伦”;要牢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叫“八德”。
他有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太贴切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自己开创出了一座儒家学派的理论大厦,并亲自开班立说、带徒弟。然后,他就一辈子努力教学、演说、奔走。他给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君子”。“君子”这个词,跨越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是这个民族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
他提供了大量的处世方法,翻开《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词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辞达而已矣”
孔老夫子终其一生,都在搞教育,都在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他始终在努力着。他的理论思想始终是,通过教育、儒家的理论与工具,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坚持与努力的有为。延伸到了今天,中华民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上进、最努力、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道家倡导“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什么意思?不是治国就像做小龙虾一样,要加很多佐料,而是小鲜这种小鱼、小虾,不能两三秒就又铲又翻,那样小鲜就都烂了。别总折腾,要等待它慢慢地熟。《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领导,下面的人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点儿的,下面人亲近、赞誉他;再次一点儿的,下面人害怕他;最次的,下面人私下咒骂、侮辱他。这彰显了多么高明的智慧。
法家的“无为”,其实是为了让君主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家的“无为”,是有前提的,只有权力在手、大权在握,才可以实施。换句话说,法家也是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只有中央集权才可“无为”。尊贵、安全、明智,法家三位一体地为统治者提供了解决方案。
◆ 第五战 秦并巴蜀百年一遇的机会你会怎么选
由于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是著名的“大散关”,因此也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因此又被称作“陈仓道”。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成败有命,国运在天。
◆ 贰好机会来了要梭哈
人这一辈子,最关键的就那几步:上学、工作、结婚、工作。我们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要学会在事物的本质关键点上使劲;要分得清什么是平庸的机会,什么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何分辨,则是终我们一生要去修炼的本事。寻常之人要么一辈子在一个问题上辗转反侧,要么对于每一个机会都等闲视之。功业成就之人则往往把握住了人生中的几个好机会,并尽己所能地扩大战果。
没错,每一次机会都面临着风险;或者说在每一次的决策后,都有成本的代价。无论你怎样抉择,都无法保证最终你一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但你还是要去选择。在你负担得起成本的前提下,不要错失好机会。
司马错的存在,让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再次获得了实质性的国力进展。
◆ 第六战 “胡服骑射”赵国崛起的关键三十年
赵雍这个人,可以说是天纵英才,他也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唯一一个堪称可以扭转历史局势的君主。
◆ 叁胡服骑射引导的赵国改革
孔老夫子曾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民族早就都“披发左衽”了。这是在表彰管仲帮助齐国称霸,教训少数民族的“先进事迹”。后面的“披发左衽”是什么意思?头发散开,衣襟左开,说通俗点儿就是右襟压左襟。这是游牧民族的衣着、发饰特点,在中原人看来太粗鲁、太非礼了,代表着野蛮落后。我们华夏民族则是束发右衽,看着就有礼数,并自认为是文明的象征。因为右手比左手有劲,在古时,右边也被寓意为力量与暴力,所以当你拱手作揖时,要左手包住右手的拳头再鞠躬,象征着你是克制暴力的人。只有在报丧时,才会右手压左手。出去跟人拱手客气时,可千万别搞错了。
◆ 肆赵雍中兴
自赵武灵王继位,到第十九年启动变法,控制国内政局,统一南北两派思想,再到十一年后彻底打通全国疆域版图,并北扩疆土,西压秦地。三十年间,赵雍完成了前面几代赵王想完成却没有完成的宏图大业。赵雍开拓后的赵国版图,比之前几乎大了一倍。
赵雍眼光独到,执行专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将一个逐渐走向分裂的二流国家带成了政局统一、民风彪悍的强国。
◆ 叁花样作死在东方轮番上演
看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要看他怎样对待人生前几次的成功。成功是好东西,有时会激励人,但有时也会毁了人。
◆ 贰名将的隐性素养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司马错用他的一生完美地进行了诠释。
◆ 肆反面典型的父亲出场
在军界大佬廉颇都认为赵国不可救的时候,赵奢又使出了他的愣劲儿,反驳道:“道路狭窄,布满荆棘,双方就像在狭小洞穴中碰头的两只老鼠,谁勇敢谁就能赢。”这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由来。
◆ 伍阏与之战
赵奢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也因此其后世子孙以马为姓,汉族中的“马”姓也是由此而来,后来的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人。
◆ 叁嬴政收权
但我们还是要记住,“战国四大名将”中,有一个人叫李牧,他独揽危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抗争。有一个国家叫赵国,它是被灭六国中秦国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自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燕国历史中没怎么看见慷慨悲歌之士,但赵国的慷慨悲歌之士却留给了我们太多血泪斑斑的历史。三晋之首、中原脊梁,实至名归!
◆ 第十二战 王翦灭楚秦国搬开最后的大石
嬴政先是问灭赵、灭燕的王翦:“老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王翦回答:“六十万。”
嬴政随后问李信:“小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李信将自己的政治生涯赌了进去,他选择了直接打老领导的脸:“二十万就够了!”
◆ 叁秦并天下
出处是“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皇者,大也,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父天母地,为天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