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西奔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
谭木声 80个笔记
第七章 折衷
◆ 李鸿章还没听完,拍案起立,大声说:“这是何等忤逆之事,如何可行?今日试问君有几许头颅,敢于尝试?
第八章 反对者经元善
◆ 说的不一定要做,做的尽量不要说,是大清的为官之道
◆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和道德准绳,使人有所畏惧,这一优良传统起于孔子笔削《春秋》。大哉孔子。
第九章 谁是义和拳
◆ 山东的义和拳是以土地无法提供收入的农民为主,而直隶的义和拳则以失去了固定职业的游民为主。
◆ 据人类学学者的研究,上神的本质是不吃不喝带来的低血糖促成的精神恍惚。有学者对包括南美洲、非洲部落的祭司、巫师的研究认为全世界的上神行为要以戒断饮食数日为前提,看起来是为了虔诚,实质是饿出低血糖。
◆ 两任山东巡抚李秉衡、毓贤皆信用扶持,以压制洋人教民。其实毓贤在山东从知府到布政使,皆是以镇压地方骚乱得力,手段毒辣而闻名。朝廷启用他为山东巡抚,也是因为他的前任张汝梅对大刀会主抚,改派他来剿灭。1897年巨野教案就是毓贤查办的,效率高,下手狠,连德国人都拍手称快。但教案解决后,德国仍然无理抢占胶州湾。自此之后,毓贤的思想就发生了转变,对解决民教冲突不再积极,直到转变为仇教。
第一十章 有意无意的误会
◆ 一国中央政府对全世界官宣本国最高领袖不孕不育,前无古人,后当无来者。
◆ 日本驻华公使告诉总署,如果是选择继承人,无话可说,如果是为废光绪,则日本将干涉。而日本之所以想出手,是因为日本这段时期以来的政策是希望中国变成和自己接近的国家,共同抵御西方对东方的侵蚀,特别是俄国在远东的野心,所以一直在谋求扶植亲英日的光绪以对抗亲俄的后党。
◆ 天大的事,其起源不过就是一场误会,对对方意图的误判。何以会有此误判?一方面,是有人有意利用。
◆ 另一方面,是当下在华外交使节的整体业务素质下滑。
◆ 朝廷中的保守派因为不熟悉外交,无法理解和判断各国的意图,又被刘坤一、盛宣怀、叛党康有为这些人误导,以致出现误判与误解。其实,这时候北京的外交官使团整体上也缺乏对朝廷政情的理解。
◆ 朝廷立储易君本是一事,华北拳民纷扰本是一事,外交使团业务生疏亦是另一事,独立的每一件事都不难处理,可是这三件事却鬼使神差地纠缠在一起,彼此推动,互相勾连,遂成无法解开的死结,必须要以毁灭方致新生。
◆ 恰在己亥庚子之交,立储之前不到一个月,又发生了卜克斯事件,双方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恰成为误解深入的过程,又成了矛盾激化的引线。
第一十一章 康有为这个冤家
◆ 太后的老冤家康梁党人也对这种误解的形成与固化推波助澜,不遗余力。
◆ 其实李鸿章本人就是“康党”。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组织强学会以求维新,李鸿章签完《马关条约》后千夫所指,在京闲居,愿捐金二千入会,被拒。戊戌事变之后,他请日本驻天津领事郑永昌、东亚同文会井深君三次向梁启超当面转达慰问,勉励梁在此流亡不得志的时间里“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挫折,遽灰初心”。李大人的潜台词很清楚,你们还年轻,熬时间太后哪熬得过你们,我们这帮老朽完了之后,他日国家还得靠你们。当前的困厄之下,你们不能忘本。因为郑永昌、井深君是李原在直隶总督任上就结识信任的朋友,在戊戌政变之后,血雨腥风之际,李才敢委托二人带话。两年以来,李鸿章此心未变。
◆ 太后对此也有耳闻。一次召对,说完公事后,她曾漫不经心地问李鸿章:“有人说你是康党?”李并不张皇,跪在地上平静地奏对:“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确实可废。如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是康党。”在理有节,无可指摘。李鸿章抬起头平静地看着太后,眼中毫无波澜。太后默然。
◆ 过去这一年,康党内部已然出现了裂痕。康梁不再同心。事情的起源在于戊戌之后二人思想发展上的分野,契机则是广东老乡孙文的出现。
◆ 以上可见革命党人与康门部分弟子来往之紧密。二者每星期必有二三日相约聚谈,继而有孙、康两派合并组党之计划,拟推孙文为会长,梁副之。一次讨论纲领时,陈少白挑破了一直回避的问题,问梁启超:合作之后,如何对待康先生?梁想了想,扶桌起立,环视四周的同门与合作的盟友,缓缓说:“惟有请康先生闭门著书,由我们出来做去,他要是不答应,只好听他去,我们也顾不了许多了。”意见坚决。回去不久,梁启超就对老师摊牌,起草长信数千言,以“同门十三人”的名义向康有为摊牌,告以“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圣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让老爷子离休,干一些摄影、钓鱼、题词等老干部该干的事,革命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干。
◆ 可就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广东巨绅、几任两广总督幕僚的刘学询以考察商务之名,潜赴日本,任务是诱捕康、梁。他到日本之后与孙中山来往比较密切,外界不知道所谈何事。在日本的华人圈子就那么大,哪有什么秘密,消息很快传出,此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离间的作用,康门师生对孙中山加大了疑虑与不信任。梁启超的逼宫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反而自己被康有为强派到檀香山。梁启超反水失败,维新与革命的合作无果而终。
第一十二章 卜克斯之死
◆ 其实一直到五月间,直隶总督裕禄对辖境野蛮生长的义和拳镇压很得力。聂士成的军队在北京保定之间也出力剿拳,京城步军统领崇礼也宣布在京城拘捕所有的拳民。崇礼与赫德的私交很好,经常一起出席宴会。因此,朝廷不明白为什么公使团仍然在上谕问题上抓住不放,一些人最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公使团攻击目标的背后是慈禧太后立储本身。洋人对义和拳的激烈反应还让一些大臣怀疑,洋人这么在意义和拳,他们是不是真的有对付洋人的神通,由此产生的好奇影响到了太后。其实,洋人真正担心的是朝廷在纵容义和拳的背后有对付洋人的重大阴谋,这一误解对日后形势的激化起了很大作用。
◆ 1900年3月,法国外交部长德卡赛和英国驻法大使芒逊在一起闲聊。芒逊说,在远离欧洲以外国家任职的外交官,特别是在东方的外交官有一个共同的倾向,他们常常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推行炮舰政策的机会,而他们为此提供的借口往往也是想象中的危险。其他国家的公使对此则是各有算盘。
◆ 一次公使会议上,克林德正告公使团的成员,停止虚伪无谓的辩论,大家把瓜分中国的底牌亮出来进行实质性的谈判吧。众人大惊。
第一十三章 大师兄进北京
◆ 太后怀疑洋人反对她换掉皇上,洋人怀疑太后有意利用义和拳排外,太后怀疑洋人真的能被义和拳的神通制住,义和拳民认为自己的神通真能制住洋人。完美的逻辑链条形成闭环。大幕拉开,灯光暗淡,音乐起。主会场北京城内洋溢着欢欣与忧虑,希望与恐惧。
第一十四章 火候渐熟矣
◆ 在义和拳民已经遍布京城四围但是还没有大规模进京的时候,英、俄、美、德等国驻华公使经过反复地游说甚至欺骗,分别从本国政府得到“酌情处理事务”的全权。
◆ 这次德国使馆卫队决定将徐桐堵在家里面,随时准备捉拿他作为人质。徐桐夜里曾试图出逃,却被克林德下令抓获。外交官对驻在国的高级官员采取这样的行为,连窦纳乐都觉得太过分了。他给克林德捎信,劝他“不要给中国人过分的刺激”,因此徐桐才得以释放,放出来后徐桐就赶紧搬家。奥匈帝国驻华临时代办阿图尔·冯·罗世通在他未出版的回忆录里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也会参加义和团的。”
◆ 荣禄和公使团商量在使馆外部布防,使得拳民不能接近使馆,事实上隔离开二者,免生冲突。然而,这没有办法阻止在洋人从使馆内向外发起的挑衅和在刚毅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拳民涌入京师。事后看来,公使团调西摩联军入京是太后心态变化、朝廷剿抚政策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当时北京的外国人并没有现实的危险,西摩联军出发之时,使馆并未被围,到公使们作出调兵决定时,自卜克斯以来,再没有一名洋人因义和团死亡
第一十五章 第二部 闻道长安似弈棋
◆ 老成持重的协办大学士王文韶和尚书徐用仪出来打圆场,“无论和战,需保护各国使臣,也不可在京城开战。”果然是老臣,话虽简单但都在点子上
◆ 军机大臣和王爷贝勒的小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摇摆不定、互相冲突的决议。责成刚毅和董福祥亲自开导安抚义和团,将其解散,但是年轻精壮的一概招募入伍成军,“以备折冲御侮之资”。但是到底法术是不是真的可靠,老佛爷心里也没有十分的底,加派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细加查验“究竟该拳民临敌接仗,有无把握”,“万不可孟浪从事”。同时分电各地派兵进军勤王。以上各条是做战争准备的。另一方面命荣禄速派武卫中军得力队伍,“实力保卫各使馆,不得稍有疏虞”。这是防止冲突激化的。看来老佛爷这一天还没下最后的决心,先两面下注。
第一十六章 第二次御前会议
◆ 端王的思维逻辑也很清奇,你和他分析战争力量对比,他给你说人心向背;你和他探讨技术的效用问题,他问你爱不爱国。这样的对话逻辑在历史的极端时刻总是反复发挥作用。
第一十七章 归政照会
◆ 荣禄越来越有一种无力之感,他在这封信中称自己“亦无能为力矣”。可另一面,在京主和的大臣和地方督抚们又都寄望于他和庆王以及另一位军机大臣王文韶能力挽狂澜,把大清从与各国全面开战的轨迹上拉回来。频频来信,责以重任。就在昨天(五月十九日),
◆ 湖广的张之洞单独给他发电,除了提醒他“拳匪乃乱民妖术,无械无纪,断不能御洋兵;董军仅五千,勇而无谋,断不能敌各国”,电报末尾嘱托“中堂文武重臣,与国同休戚,天下仰望,惟望公一言救危局存社稷”。荣禄把电报往桌上一扔,“一言救危局,张香涛,你还是当年那个清流班头,相信一言可以动天下,直谏可以存社稷吗?”
◆ 罗嘉杰从上海督办漕粮经海路到天津,遇上义和团和洋兵已经接战,枪林弹雨,租界戒严,水路断绝,粮船无法进京。他征得直隶总督裕禄的同意,会同浙江粮道上奏停运,赶回上海将剩余漕粮改走大运河送京。因地方官未经征召不得擅自进京,且督粮有责,特派其子进京,呈上他在上海打听到的一个惊天的情报。
◆ 这个情报的内容是:密闻洋人将向我要求四事:天下兵马钱粮归其节制;政府得聘为参谋;太后归政于皇上;归政之后,太后择一处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 经过一夜的权衡,“黎明遽以进。”荣禄在五月二十一日早,军机独对的时候,作为重大情报,呈递给了老佛爷。
◆ 可是荣禄押错了。老佛爷并没有像他预计的那样“惧而谋和”,而是“悲且愤,遂开战端。”于是就有了今日申刻这次御前会议。这里面有两个不可解之处,一是情报怎么就成了外交照会,二是本是四条,发给大臣阅看,怎么只发下三条。
◆ 。一种可能是,老佛爷也看出了这是一个假情报,她要反过来用。她本人坚定地要推动形势激化,以完成换帝之夙愿。朝中意见还不一致,有反对者,有摇摆者,正可用此奇耻大辱、大损国格的要求来激励人心,让反对者噤声,让摇摆者归心。
◆ 这“万不能允之事”就是归政要求。这是交代政策底线,即便国家破碎,生灵涂炭,归政也是不能谈的条件。荣禄想要引导老佛爷谋“和”,老佛爷就将计就计促“战”。饶你奸似鬼,也得喝老娘的洗脚水。
第一十八章 决裂
◆ 御前会议上公布了裕禄奏折后,庄王载勋、辅国公载澜高喊:奴才等近支子孙,总以社稷为重,若不战,白白给他们,断不能甘心。话说如此明白,各大臣都不说话了。人家子孙卖祖产,奴才还能议什么?于是传谕:限各国使臣二十四点钟内起身出京。驱逐外交使节,是开战的先声。
◆ 退朝的路上,蒙古正黄旗出身的大臣荣庆心有不甘,对荣禄说:“恐无与各国一齐开衅之理吧?”荣禄答以:“子之言,我之心也。若再分辩,视为叛逆矣。”二人洒泪而散。
◆ 剿抚和战,在朝堂之上决策过程虽然如此波折激烈,其实结果早就在远在广东的李鸿章意料之中。五月十七日之时,刘坤一就电商李鸿章,各督抚应联衔奏请速剿“拳匪”,但李对此并不积极。他五月十八日给安徽巡抚王之春的信中说:“鄙人知内意主抚,电奏无益。……群小把持,慈意回护,必酿大变,奈何。鸿。”结论是必然“主抚”,原因是“群小把持,慈意回护”,后果是“必酿大变”。简洁而准确,果然是政坛的老狐狸,太后的知心人。
第二十章 围攻东交民巷
◆ 围攻使馆进展颇不顺,相持日久而不能下。仔细爬梳史料,真正的原因不是神通不够,而是朝中两派反复拉锯,以各种方式影响太后,使得她决心不够,仍想为以后留余地,所以一直打打停停。
◆ 旬月之间,政策左右摇摆,幅度之大,中外瞠目,不明所以。
◆ 所谓红衣大将军,为巨炮。本朝初入关时,曾用以轰击齐化门,攻取北京城,此后并不常用,收藏至今,二百多年后仍然是大清威力最高的武器。放炮的技术都成了祖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寻访当年负责演放此炮的兵勇后代,好不容易才找到两个。
第二十一章 神兵遍京城
◆ 五月二十六日,有旨,派载勋、刚毅统帅义和团,英年、载澜会同办理。义和拳由此算是进入体制内,有了编制。虽然是短期合同工,要认真说起来,只有从这天起,义和拳才能名正言顺地叫义和团。团即团练之意。
◆ 潘多拉魔盒虽是由你开启,你却未必驾驭得住放出来的东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想利用民众,操纵民意的君王——慈禧太后的教训。
◆ 义和团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京城的第二权力中心,发号施令,生杀予夺。
◆ 入城之初,义和团纪律甚好,在大街要路,公然打旗列队而行,虽是一些种地的乡人临时编练,看在京城居民眼中,竟是比武卫军、神机营还要齐整。
◆ 烦琐的仪式和严格的纪律总是难以长期坚守。两三个月之后,或是老拳民也生了松懈之心,或是新入团之人并不诚心,鱼龙混杂,各团都生了私心,引出种种谋财害命之乱象。
◆ 后来义和团之间也有了内讧。七月初九日,炸子桥的义和团与安南营的义和团,因为拆卖教民空房的木料归属之事起了争执,互相械斗。每坛各有数十人,洋枪火炮,场面甚为激烈。经琉璃厂的义和团从中说合,才讲和罢战。
◆ 一时的传言是皆因为新进之人太多,须得山东的“老团”才有神力,于是京中翘首以待老团。
◆ 早在五月,与赵舒翘同去涿州察看的何乃莹回来后就曾写一信给朋友于式枚,其中有“天不雨,恐成流寇”之语,准确地洞察了事情的本质。但是,士大夫们习惯于只是在私人往来中表达洞见,在公开场合则保持沉默。
第二十二章 东南互保
◆ 北京的狂热在五月二十五日达到了新的高潮。这一日,朝廷发布诏书,向十一国同时宣战。仅仅五日之后,在两千五百里之外的通商口岸上海,道台余联沅却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声明东南各省不参与朝廷和各国的战争,也请各国不要在东南各省动武,保境安民,相安无事。
◆ 此事穿针引线的人是张之洞最亲信的顾问赵凤昌,强力推动者是大理寺少卿、大清电报轮船事业的掌控者盛宣怀,积极参与者是两湖的张之洞、两江的刘坤一,响应者为两广署理总督德寿、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正式签字,但也表态支持,并在辖境照此办理。大清半壁江山尽在这些人掌握。此事被称为“东南互保”。
第二十四章 北京没有保卫战
◆ 自十六日有两宫即将西行之信传出,甘军即开始在市面街道拉马牵骡,手持洋枪抢夺。到十八日,更加入了各路败兵及武卫各军,三五成群蜂拥而行,各持洋枪大刀,遍布大街小巷,皆以西巡征用车马为名,大肆强抢。住户官绅之家,破门即入,有车拉车,无车牵骡,粮店磨坊挨户搜寻牲口,百无一存。
第二十五章 第三部 最是仓皇辞庙日
◆ 匆忙之中,太后只没有忘记皇上宠爱的珍妃,临行派二总管崔玉贵将其推堕井中而死。
◆ 王文韶对这一日从未忘怀,晚年曾说:“我在南北两直房任差几三十年,每日均在忧勤惕厉中。所称心适意者,只此‘克复南京省城’六字耳。”但是磨练久了,虽磨成了军机大臣,却也磨成了“水晶灯笼”。
第二十六章 逃亡
◆ 次日天将将亮太后就催着起行,皇上决计不走了,要返回北京与洋人议和,收拾残局。太后心理素质很高,并无愧意,对皇上说:“今日国家之事,误于奸臣。我母子终可对祖宗而无愧。”强拉皇上同行。
◆ 李莲英出来,辞色甚和缓,对吴永伸出大拇指:“你办事很好,老佛爷很欢喜,用心伺候,必有好处。”顿了一下:“老佛爷很想吃鸡蛋,能否取办?”日常这不是个事儿,可是兵乱之下鸡蛋可比黄金还难找。吴永四处寻找,最后竟然在一户人家厨房的抽屉里找到全镇最后五枚鸡蛋,县太爷亲自在西厢房吹火舀水煮蛋。捧交内监呈进。李莲英出来给他说:“老佛爷很受用,自己竟吃了三枚,余下二枚,赏给万岁爷,其他人都沾不了光。”
第三十章 东南并不平静
◆ 刘坤一发起了更加“大逆不道”的举措:推李鸿章以伯理玺天德(总统)的名义,主持国政,维持大局,应付外交。提议经在上海的小小参谋部传给信任的督抚,张之洞等回电赞成。
第三十一章 “国人望李傅相如望岁”
◆ 庚子年对太后而言是奇特的一年,这一年她莫名其妙地失去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大多数决策全都是根据当下情势变化临时做出的,表现出来就是各种决定如同抽风,今是而昨非,让臣下无所适从。
第三十二章 清官刚毅之死
◆ 刚毅虽是旗人,却非出身亲贵之家。
◆ 他在咸丰九年(1859)入仕,走的是旗人特有的翻译科生员的路子,就是在满语汉文之间翻译文书
◆ 刚毅不是这样的笔帖式。他极为努力。特别是在同治七年(1868)以额外主事签分刑部行走后,从翻译科出身转为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刑部官员,他勤读大清律例,用心综核审理案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秋审处的总办。秋审相当于今天的死刑复核,是对死刑最终的裁决程序,秋审官一出一如,即是人一生一死,因此秋审处是刑部最重要的机构,只有谙熟大清律例并细致清明之人才能进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即是刚毅在秋审处主审时发现漏洞,为之平反。
◆ 刚毅的表现,逐渐受满人上层所关注。清流领袖、宗室宝廷上奏请整顿八旗人才一疏中言:“近来满司员中半皆备员,公事但恃汉员与书吏主持。不习例故也。闻直隶按察使刚毅在部时专心习例,从学甚多。及官外任,甚有政声,则习例之效也。”潜台词即是,咱们满人混蛋多,政务都被汉人把持了,好不容易出一个能干的满人刚毅,咱们要珍惜啊,要捧他上位啊。刚毅之进入中枢,也有这班清流之力,清流要捧的人,能不能干是第二位,操守第一,所以刚毅操守是很好的。
第三十三章 第四部 残局
◆ 八月初七日,两宫行至大同,在此留三日,任命载漪为军机大臣,载澜为御前大臣。这项人事变动说明太后心思已经开始反复,一方面安排人议和,一方面把主战派引入核心决策层,日子刚刚好一些,太后又开始玩两面平衡这一套了。
第三十七章 瓦德西与吴克托
◆ 条约的核心谈判其实并不在中外之间,而在各国之间利益诉求的彼此协调。勾心斗角,挑拨离间,这种种在北京流窜,此时的北京,成为国际外交界的角力场,就像四十年后的卡萨布兰卡。
第三十九章 谁该负责?
◆ 奏折发出之后,张之洞又后悔,请求去掉自己的名字,只是已然来不及了。从戊戌年太后复出训政以来,张之洞就畏惧太后,大事常持两端,当年的清流领袖,现在直声远在干臣刘坤一之下了。
第四十一章 定议
◆ 庆王与李鸿章闹矛盾了。庆王本是主动请李鸿章负责决策,自己不过“在旁赞助”,久了之后难免心生不满,渐觉李鸿章独断专行。矛盾在中俄单独订约一事上爆发。李想各个击破,先与俄国达成协议,给其他各国制造压力,从速签约。俄国也将计就计,利用中方的急切和对自己的期待,开出很高的条件,意图在东北获取独占之利益。李已有答应之意,而庆王不许
◆ 以上西安行在批准和约大纲的曲折过程,是辛丑年十一月陈夔龙奉命至河南彰德接驾之时,荣禄为他细细道来的。讲完原委后,荣对陈说:“尔等在北京应付各公使,所处极难。我在西安于两宫前,委曲求全,得以了结此事,所处更难。今幸回銮在途,河山如故。然一思去年纵拳诸公铸此大错,其肉岂足食乎!”这大致是荣禄在庚子事变中最后的重要演出了,也是他人生最后的重要演出。荣禄先祖费英东,被誉为本朝开国第一功臣。祖父塔斯哈在剿灭叛乱的战斗中战死。他的父亲长寿和叔父长瑞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同一天在不同战场阵亡,另一叔父长泰不久也战死,号称满门忠烈。咸丰帝曾含泪亲自接见他,勉力他继承先祖遗志。
第四十三章 第五部 棋于松底留残局
◆ 这段时间,她常称病不视朝。每当奕劻、李鸿章有奏折从北京来,太后都心情不好,莫名发脾气,常常不愿看奏章。不过,细究太后内心深处,却是轻松而舒畅的。有一次,她心情好,对皇上说了心里话:“洋人欲索此次祸难之惟一为首者,意盖指我。今幸未提出,不能不感祖宗之默佑也。”无论如何,我没事就好。
第四十六章 问君何时归
◆ 日期因汛情而调整,这么一件简单的事竟然带来了舆论大哗。民间及报章纷纷传说太后实无回銮之意,两位巡抚的上奏乃是由行在所授意。
第四十七章 回銮
◆ 大致是供支局负责大臣姓朱,虽是二品顶戴,在王府奴才眼里什么也不是,可以拖出来打。
◆ 这一路,太监、戈什哈们,穿乡过县,争车夺马,陕州会兴镇厘局总办黄守被内监殴打伤臂,多有县令几被殴辱,甚至有地方官在车驾抵达之前自觉实在无法完成供支先自尽的。太后在开封整整待了一个月,十一月初四方离开。河南巡抚松寿为供支绞尽脑汁,仍以为支应不善,被记大过一次。委办车马委员,更记大过二次。熟悉的味道,大清回来了。
第四十八章 世间已无李傅相
◆ 言官不负实际责任,放言高论又可博取声誉,自命清流。所以李说:“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这恐怕是在说张之洞。“尝有极力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这当是说张佩纶,他才华横溢,为言官清流时放言无忌,与张之洞齐名。张佩纶后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中法一战,一败涂地,获罪流放。张蒙李鸿章赏识,收为幕僚,并将小女菊藕许配与他,后有一孙女名张爱玲。
◆ 李相平素最服膺曾国藩曾文正公,开口必称“我老师”。
◆ 又曰:“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名事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 他又捋须不已,久久始以目视我曰:‘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分,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第四十九章 废大阿哥
◆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其实没有史书中说的那么坏,不过在他一旦干了坏事,被认定为大坏蛋后,所有的坏事都会被算到他头上。
第五十章 尾声
◆ 逆贼1900年底或者1901年初,康有为写了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他说,拳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对京城的破坏,其实际结果可能对中国有利,“此乃立中国现代化基石及定吾皇复位大业之天道也”。而孙文也说,庚子之前,家人乡邻知道他在搞革命,都目为乱臣贼子,恨其不早日事败。到1900年10月,他们在惠州起事,虽然失败,但风气一变,人人皆觉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