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夜航西飞

《夜航西飞》

[英]柏瑞尔·马卡姆 23个笔记

序言

◆ “自由女性”这个专用名词总是让我担忧。它暗示着普遍存在的“从属关系”,最终,在我们所处的人生与时代,女性必须抬起她们低垂的头,奋起反抗。它也暗示着男人是自由的,但他们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整个人类都正经历困境,男人与女人应该,而且将会结伴而行,从伤害大家的偏见与愚昧中解脱出来。但是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拥有勇气和意志力,永远走她们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我怀疑柏瑞尔·马卡姆是否听说过“自由女性”一说,或者,作为一位彻头彻尾的魅力女性,她是否曾考虑过女权主义。一九一九年,她十七岁的时候,将所有的家当装进两只马鞍包,以她唯一知晓的方式独自谋生。她没有家,也没有家人等她回去。《夜航西飞》记录的正是这种初生牛犊的勇气,一个勇敢得令人动容的十七岁女孩,决定了她未来的人生。

第三章 荒野的印记

◆ 我曾在伦敦的街道上看到一个顽童张口结舌地看着一位穿丝绒华服的美女从车里出来,看得几乎热泪盈眶。当小斑马犹豫地徘徊在草丛里,抬头凝视着纯种牝马时,眼里也有同样的悲怆和渴望。

第五章 它曾是头好狮子

◆ 他们会喝饮料,但更远一点的地方还有张摆设丰盛的茶桌,只有英国人才会这样铺张。后来,我有时会想起埃尔金顿家的茶桌——圆形、很大、白色,结实的桌腿立在花园内的绿色葡萄藤下,在距离非洲边缘一千英里的地方。我想,它代表着某种认知而并非奢侈。它是件证据,证明英格兰仍因两样赠予而亏欠着古老中国——茶与火药,它们使扩张成为可能。

第十章 可曾有匹长翅膀的马?

◆ 托波从马厩地板上起身,耸了耸肩:“谁愿意为了点牛奶和蜂蜜去大老远的地方?每十棵树里就有一棵有蜜蜂,而且每头母牛都有四个奶头。我们谈点更好的事情吧。”

第十二章 是我!

◆ 我听说过飞机——它们也是巴格达一类的存在。

◆ 但这些都是旁枝末节,一个人的伟大并非靠短暂的荣耀时刻得以彰显,而是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记录中。

第十三章 我将带给你好运

◆ 无论对谁来说,一万只颜色亮丽的火烈鸟齐聚一堂的景象,都会在多年之后回想时变得不可思议。

◆ 人类的历史太过短暂,只能见证偶然发生的事。

◆ 有时我会寻思,究竟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来到这个临时搭建的露天马场,是奔跑的美丽马匹,是人群的吸引力,抑或是轻而易举就可小赚一笔的愿望?或许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某种转瞬即逝又无法言说的渴盼,它寄托于一种无拘无束的力量,来自飞速奔跑的马身和不断击打地面的马蹄。

第十五章 新生

◆ “仪器会出差错,”他说,“如果你飞行的时候必须看着你的飞行速度表、高度计和飞行指示器,那么,你就不会飞行。你就像那些只有读过报纸才了解自己观点的人一样。

第二十三章 夜航西飞

◆ 我们飞翔,但并未“征服”天空。我们该了解,大自然保有它的尊严,允许我们学习和掌握它的某些力量。一旦我们擅自做出逾越之举,想当然地接受它的宽容,严厉的惩罚就会降临在我们放肆的手脚上。到时我们会揉着痛处,仰头凝望,被自己的无知震撼。

◆ 我感到独处的圆满,逃离的愉悦。每当我看见灯光,想象着人们在灯下行走,就感到自私的成就感,仿佛我逃避了责任,将雨水带来的小愁绪留在了他人的手里。

◆ 其后在纽约逗留的那几天中,我一遍又一遍不住地希望着:我要是能从“银鸥”走出来就好了,直到这愿望失却了意义,而时间继续前行,战胜一路上与之相逢的许多事情。

第二十四章 海洋会以此为傲

◆ 这条小货轮就这样静坐在海上,尽管非洲大陆日复一日地走近,它却依然纹丝不动。它已经老了,历尽风雨沧桑,它已学会了让世界来到它面前。

译后记

◆ 二战让美国人民失去了探索非洲的浪漫情怀,虽然后来战争结束,但那个温情脉脉的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战后的新世界里,这本书像过时的猎枪被尘封了。

◆ 三十年后,海明威的长子约翰·海明威(John Nicanor Hemingway)与经营餐厅的乔治·古特肯斯特(George Gutekunst)出海钓鱼,中途,约翰·海明威突然问:“你看过我父亲的书信集吗?它们透露了很多事。”约翰·海明威的母亲伊丽莎白·哈德雷·理查德森(Elizabeth Hadley Richardson)是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两人因海明威出轨而在巴黎离婚。约翰·海明威一直对有关父亲的一切讳莫如深,所以他的这句话让乔治·古特肯斯特心生好奇,回去后立即翻阅了海明威的书信集,其中有一封是海明威于一九四二年在古巴的寓所里写给文学编辑马克斯威尔·帕金斯(Maxwell Perkins)的信,正是这封信,促成了《夜航西飞》的再版以及随后的畅销。信中,海明威写道:“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在非洲时我和她很熟,从不怀疑她有朝一日会在记录飞行日志之外,拿起笔写写别的。如今所见,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它真的棒极了。”

◆ 一九八三年,《夜航西飞》终于在乔治·古特肯斯特的努力下,由旧金山North Point出版社再版。《夜航西飞》登上《纽约时报》平装书畅销排行榜的一九八六年,柏瑞尔·马卡姆在内罗毕郊外去世。彼时她依旧在训练赛马,经济条件和她人生中大部分时间一样,家徒四壁,住在赛马会借给她的房子里。性格也和她人生中大部分时间一样,宁折不屈、无所畏惧,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与入室抢劫的盗贼搏斗。一九八六年底,也就是在她去世四个月后,《夜航西飞》最终成为排行榜冠军。

◆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

◆ 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 “我独自度过了太多的时光,沉默已成一种习惯。”

◆ “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

◆ 海明威这个“专业演员”在柏瑞尔·马卡姆这个“非专业演员”无视“技术”的本色演出中,看见了自身缺乏或者已经丢失的东西,那些能打动人的本真,所以给出了衷心的赞扬。

为永远的地平线(再版手记)

◆ 是否从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之中,经由不懈的追求而眺望到一条更为宽广的地平线?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