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
大J 26个想法
03 这样带孩子逛公园,效果比早教班好
对于我们知道的问题,可以简要地告诉孩子答案,但记得和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我们不仅鼓励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不总是唯一或者一成不变的。对于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04 音乐启蒙,绝不是放放儿歌就行
推荐两部符合这类标准的古典音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02 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比让孩子“做领导”更重要
当孩子眼里只有“输赢”和“第一”时,他不仅容易和同伴们形成不必要的“敌对”关系,而且会因为怕输而故步自封。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这样的意识:如何让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比争第一更有意义。
03 培养与众不同的孩子,先教他学会接纳不同
当父母每次都用观点来回答孩子时,无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他们自然就无法内化规则,从而很难去遵守规则。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孩子是否需要遵守规则的标准建立在外界的参照物上,觉得“因为要做好孩子,所以才遵守这个规则”。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无法真正做到明辨事理、规则清晰,如果哪一天失去外界的标准,他就不会继续遵守了。
04 “暂时”的力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重新框架,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每次孩子因为做不好而发脾气、放弃、觉得“我不行”时,你先蹲下来,温柔但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对孩子说:“你只是暂时不行,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想解决方法。这个过程传递给孩子的,不仅是平静的心态和信任的力量,更是一份转变视角的能力。
01 过早送孩子入园会影响安全感,是真的吗
所有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很多所谓的“坏”选择,错的不一定是选择本身,而很可能是选择前后的患得患失。做出选择之后,就要活在当下,将这个选择的优势最大化。
02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说教无用,要找出背后的原因
为了让沟通更有建设性和更有效,我通常使用的是这样的沟通方式:
我注意到……——分享事实,举越具体的例子越好;
我做了……——分享应对方式,可以让老师了解我的育儿理念;
我猜测是……——分享观点,我发现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不知道学校是不是也有一样的情况——核实猜测,聆听老师的分享;
我希望得到的帮助是……——请求帮助,共同制订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计划。
“成长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那条沟,跌进去叫挫折,爬出来叫成长。”
04 只做一半的共情,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我每次给小D做回顾时,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过程通常包含3个部分:●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怎样;●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该怎么做。
06 别见不得孩子哭,原来孩子哭有这么多好处
孩子不会为了害怕关系破坏而压抑自己,刻意讨好和取悦他人,这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更是对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01 爱是需要学习的,你了解孩子爱的语言吗
爱的语言可以归纳成5大类,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主导的爱的语言,一两个次要的爱的语言,只有当我们使用对方的爱的语言时,他们才会感到被爱,不然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5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语言:一句简单、鼓励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连接;●高质量的陪伴:享受父母真心的投入、心无旁骛的陪伴;●服务的行为:父母的行动会让孩子感到被爱;●接受礼物:送礼物是爱的表达,通过礼物体会到背后传递的心意;●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抚摸、亲吻等身体接触来感受到爱意。
04 当你太累时,怎样带娃才不容易发火
我觉得女性普遍容易让自己责任重大,总想胜任每个角色,把每件事都做好。
05 这些尴尬问题,父母的回答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第一个解答思路:面对孩子的某些超出年龄的问题,不要急于用大人的定义给予解读,而是反问孩子,了解清楚在他心目中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然后,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家长给予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
第二个解答思路:面对那些成人眼里所谓的“缺陷”,父母首先要态度自然地对孩子进行简单的事实陈述,比如,告诉孩子:“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地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但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等,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更加关键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发现其他人和自己的相同之处,比如告诉孩子:“也许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也许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去非常和蔼。”这样的强调,可以引导孩子不要只关注别人的特殊之处,而是全面地看待每个人。这样孩子逐渐就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我们总有相同之处。这才有利于孩子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第三个解答思路:首先,重申规则,不仅是重申规则的内容,还包括为什么制订这样的规则,如果可以提示孩子自己说出会更好;其次,强调这在我们家不允许,毕竟社会是形形色色的,要从学龄前就引入“家庭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的概念。
06 “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你的回答决定孩子的格局
传递给孩子两个非常核心的职业观: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01 孩子的“暴力行为”,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非常紧的“熊抱”对于大部分情绪易激动,特别是打完人之后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让孩子恢复平静的手段。孩子出现“暴力动作”时,家长不要立马批评教育,而是先给孩子一个“熊抱”,紧紧地抱住孩子,帮助孩子冷静下来。滚面团让孩子趴着或者躺着,用一个瑜伽球在他的身上进行滚动,同时根据孩子的反应施加一定的压力。压力的大小以孩子感受得到并且不排斥为最佳,这需要父母在操作时及时做出调整。卷“热狗”准备一条毯子或被子,让孩子躺在上面,像做热狗一样把孩子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在卷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孩子包紧。这个游戏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对于前庭刺激(平衡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03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
她当然会反抗,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大哭大叫起来。这时,我温柔地对她的情绪进行反馈:“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能吃到。”同时,我又坚定地执行规则:“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后就可以吃零食了。”
说完这些,她还是很难过,我继续用温柔、平静的语气告诉她:“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儿,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的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
06 不要因为害怕而剥夺孩子体验快乐的权利
其实我是在弥补当年内心的匮乏感,那是“明知不合适,却偏要做”的宣泄,是压抑欲望后的报复性反弹。
剥夺快乐是残忍的,欲望是需要正视的。面对孩子想要体验快乐的欲望,我们不该去禁止,而是努力去创造出更多体验其他快乐的机会。
10 教孩子比赚钱更重要的能力——区分“欲望”和“需求”
理财绝对不是压抑自己什么都不买,而是正确区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需求是我们一定需要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而欲望则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并不是必需的,有了它会更好,没有它也可以。
01 育儿是呼吸,而不是憋一口长气
“人生有3次成长:第一次成长,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成长,是发现有的事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依然无法改变的时候;第三次成长,是即使知道事情的结局无法控制,依然愿意为之努力的时候。”
03 养育孩子,我们无须如此多“焦”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来自想得太多,而改变得太少。所以不要等待,永远没有那个“准备好的时刻”。从当下的现状开始改变,从你已有的工具开始行动,在前进的道路上自然而然就会发现更好的工具,成就更好的自己。
05 生活让人喘不过气,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
人和人相处最关键的是建立确定性,就是让大家都明白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你的行为作风,慢慢地大家就会适应。
06 工薪阶层的爸爸,从小这样富养我
要不要和别人一样,不是通过对方好还是差来判断,而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标准来判断。我可以和别人不同,这让我有勇气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别人也可以和我不同,这让我有很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他人。
07 做好这几点,培养大气、说得起的孩子
我们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情绪都是被接纳的,家是安全的倾诉地方,更关键的是,父母简单的启发式提问(就像教授问他儿子的话):“如果再发生,你可以怎么做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你呢?”“我们可以如何避免呢?”都是父母在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